读《启迪教师心灵的哲理美文》有感
(2012-01-03 09:41:58)
标签:
杂谈 |
分类: 知识集锦 |
哲理美文,教师的第三只“眼睛”
——读《启迪教师心灵的哲理美文》有感
现在是一个读书的时代,作为教师,担负着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巨大使命,如今更要求教师将这项使命做到极致,不读书恐怕要辜负这项使命了。上级领导和专家常常会推荐我们阅读教育专业书籍和古今中外名著,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和文学底蕴。我觉得自己是该读点什么。
暑假里,我到书店里转悠,一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它就是《启迪教师心灵的哲理美文》。“心灵”,我觉得自己需要的就是心灵的东西,“哲理”,更是象征着智慧。回到家中,我没事的时候就会拿起来看看。看着看着,我喜欢上了这本书。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我在书中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也找到我欣赏的智慧。一个个小故事,朴实、真切,充满智慧,包含着人性最纯真的爱和美丽。
走出“课堂和教学”这座大山,到更广阔的天空看教育,心情无比舒畅,我看到了别样的风景,呼吸到了许许多多的新鲜“空气”。
“空气”一:《“慢教育”的思考》中讲到张文质一贯提倡“慢教育”,讲到如何才能让如今越来越功利化的教育“慢”下来,真正让老师感受到传授知识的平静中的乐趣与平凡中的圣洁,真正让学生体验学校生活中无比充实的多彩和青春少年才有的朝气与骄傲。“慢教育”包含着一种以从容应对高压态势造就的粗暴冷酷、以沉稳对峙急功近利的肤浅、以智慧瓦解手忙脚乱的自作聪明、以诗意找回生活学习应该获得的情趣和乐趣的意蕴。“慢教育”就是以智慧主导下的耐心和爱心瓦解粗暴、劝导贪婪,并进而消除心灵贫困的过程。
“慢教育”给我们展示的是多么美好的前景。我是一贯主张并坚持 “慢教育”的,可现实却是大力推行 “快教育”。我与现实成了格格不入,我彷徨,我窒息。读这篇文章,让我得以喘息,觉得自己终于可以透一口气了,这新鲜空气让我为自己的坚持找到心灵的慰藉。
“空气” 二:《别总让你的孩子考第一》中有一个了不起的爸爸。女儿给爸爸汇报成绩,说自己考了第六名,爸爸替女儿高兴,女儿想下次考第一,爸爸却不高兴了,说不要女儿考第一,结果女儿真的考了第一,父亲却并不表扬,只问女儿长了身体吗,并告诉女儿下次不要考第一,后来女儿考了全年级第三,爸爸也只关心孩子身体是否健康。原来这个爸爸是做泥瓦匠的,以前曾有恐高症,他知道,脚手架搭得低,心里就特别踏实。教育,其实也很简单:低些,再低些,是为了走得踏实。
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从来只听到做最好的自己,什么都要争取得第一。最后的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不能让自己如愿,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孩子在长期的高压重负下心情焦虑,造成严重心里不健康,叛逆,甚至心灵扭曲。生活中不少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第一,也不可能人人都得第一,我们要那些屈居第一后面的孩子情何以堪。每个人尽力而为,顺其自然,都能得到自己满意的结果。所以,别让自己的孩子考第一,也是一种教育的智慧。
“空气”三:《有些时间是用来浪费的》中写了“我”与朋友的对话,朋友说,除了工作,剩下的时间,都应该把他们浪费掉,工作的目的是什么?物质上,是为了生活得更好,精神上,是为了更有成就感,那么工作之外,就应该享受这些美好、成就感和幸福,有时间就应该享受这些轻松,精神的、身体的、彻底的、纯净的放松。
是的,生活中不可能只有工作,我们的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可是,现在我们一天到晚埋头于工作之中,连下班回家还在想着工作,甚至工作到深夜。这样是得不到应有的幸福的,我们的工作就失去了意义。很欣赏佩服那些工作时全心全意,工作之余尽情玩乐的人,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会工作,还要会放松,这也是一种智慧。
书中还有许多的哲理美文故事,不胜枚举。书中每一篇文章和故事都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智慧,。这些文章与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给自己的大脑,给自己的心灵多一些出口。吸取其中的智慧,沉淀下来,就会多一些淡定与平和。这些哲理美文故事,是教师的第三只“眼睛”。教师应该在繁杂的工作中走出来,寻找这自己的第三只“眼睛”。
正如一位阅读过这本书的老师所说“这是一套启迪心灵、开启智慧之书,打开了小我,向打我走近;让生活自在、开心、快乐,也让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力量。面对教师平平凡凡的生活,我多了些安静与平和。”带着这份安静与平和,我走进新学期。面对我的学生,我觉得自己变了,对学生淡定平和了,学生也随之变了,也淡定平和了。但愿,我能一直带着这份淡定与平和,创造属于我和我的学生的一份和谐的心理与学习氛围。今后,我还要多读这样的书,也要让我的学生涉猎这样书籍。我想读这样的书,会比让他们读那些文学作品更能启迪他们的心智,能让他们更好地成长。《读者》《青年文摘》那些小故事类的书籍应该成为孩子们的常备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