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2024-09-01 17:42:38)
标签:

语言文字

分类: 语言运用

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有人说英语听起来很美,有人说日语听起来可爱,有人说法语一听就觉得浪漫……

  其实,最美的语言是汉语,最美的话是中国话,最美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如果最美文化评选,中国的传统文化排第二,没有别的文化可以排第一!(就是这么自信!)

 

翻译之美

  如果将中文与英文相比,很多人吐槽:原本如此美好的“I love you!”变成“我爱你”就变了味道,少了那份唯美与浪漫。

  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到底美在哪儿?

  由于文化的不同,不同国家的语言翻译之后原本就很难保证与原本的意义完全相同。所以,英文译成中文,无法保证译文具有相同的意境与深层的含义。

  有的时候,同样的一段英文,我们可以译出不同的版本,很多时候甚至分不清哪一个版本更贴切。

  比如电影《怦然心动》里的经典台词:Some of us get dipped in flat, some in satin, some in gloss. But every once in a while you find someone who's iridescent, and when you do, nothing will ever compare.

  有这样的译文:我们中有些人平庸无为,有些人锦衣华服,有些人虚有其表,但偶尔你也会遇上一个光彩夺目的人,当你遇上TA,一切都无与伦比。

  有这样的:我们中有的人暗淡无光,有的色泽艳丽,有的光彩照人,但是偶尔你也会遇到色彩斑斓的人,当你真遇到时,会觉得其他人只是浮云而已。

  还有这样的:有些人浅薄,有些人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有天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丽的人,当你遇到找个人之后,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

  甚至这样的: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有的时候,由于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深刻意义,我们不仅能译出原文的字面含义,还能让原本呆板、毫无生气的文字变得生动、浪漫,变得富于感情。

  英文原文: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You say that you love nature, but you think it expensive when solid wood furniture placed in front of you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普通版译文: 你说你喜欢雨,但是下雨的时候你却撑开了伞你说你喜欢阳光,但当阳光播撒的时候,你却躲在阴凉之地你说你喜欢自然,但实木家具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却嫌弃它贵。我害怕你对我也是如此之爱。

  文艺版译文:你说烟雨微芒,兰亭远望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你说春光烂漫,绿袖红香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你说天人合一,拥抱春光后来紧掩荷包,扭神成殇。你说情丝柔肠,如何相忘我却眼波微转,兀自成霜。

  诗经版译文:子言慕雨,启伞避之。子言好阳,寻荫拒之。子言喜木,阖荷离之。子言偕老,吾所畏之。(《子言》)

  离骚版译文:君乐雨兮启伞枝,君乐昼兮林蔽日,君乐林兮转身去,君乐吾兮吾心噬。(《离兮》)

五言诗版译文:恋雨偏打伞,爱阳却遮凉。风来掩窗扉,叶公惊龙王。虽羡春光好,回转砖石房。郎君说爱我,不敢细思量。(《长相思》)

七言绝句版译文:恋雨却怕绣衣湿,喜日偏向树下倚。恋木却钻土笼牢,叫奴如何心付伊。(《意难忘》)

  七律版译文:江南三月雨微茫,罗伞叠烟湿幽香。夏日微醺正可人,却傍佳木趁荫凉。 林风清和更初霁,轻蹙蛾眉锁石窗。怜卿一片相思意,犹恐流年拆鸳鸯。(《相思曲》)

  大多数人对这段英文的理解止于普通版译文,但事实上,我们有如此多不同的译文版本,这段话可见中文翻译之美。世界上恐怕找不出第二种语言,可以将这样一段话翻译成如此多不同但各具特色的版本吧!

  当我们感叹英语、法语的浪漫之时,不妨停下脚步,看看中文的独特韵味

 

刚柔之美

  中华传统文化犹如一个裹着面纱的仙女,你明明知道她美得超凡脱俗,但就是无法参透她,捉摸不透她。她的美如梦似幻,如烟似雾。

  但有时,他又如一位七尺男儿,他气势汹汹,如浪潮翻涌,他威风八面,如山呼海啸。

  其实,这是因为中华文化兼具刚柔之美。

  就拿宋词来说吧!作为宋代盛行的文学体裁,也标志着宋代的最高文学成就,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消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扬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纤纤小草,空空小楼,怎能不惹人怜?凄婉温润的笔调,让人止不住为词人伤心叹惋。婉约至此,怎一个“美”字了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沙场点兵,惊涛骇浪,字里行间尽显男儿气概。才华横溢如辛弃疾,却也有一颗驰骋疆场的决心。他用实践证明,文人也可以持枪上阵,宋词也可以气势磅礴。我们能说他不美吗?

  婉约至此,豪放如此,刚柔并济即是宋词之美。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在我们的印象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就是女性美的极限了。

  柔美如“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的李夫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甄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自诩“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柳如是……

  但在中华传统文化里,也有“巾帼不让须眉”的传奇女子。

  刚烈如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统帅“传奇王后”妇好,“替父从军”花木兰,“挂帅出征”穆桂英,“智略之优,无愧前史”的梁红玉,“大唐奇女,兵马全才”的兵马大元帅樊梨花……

  这些巾帼英雄或许有的只是传说和故事里的人物,但他们多多少少在历史上能够找到原型或影子。他们或许没有倾国倾城的容貌,但他们同样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巨星”,谁又能说她们不美呢?

  既可“纤云弄巧”,也能“气势恢宏”。刚柔并济即是中国古代女性之美。

 

理念之美

  中国既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也必然有优秀文化。

  不可否认,中国古代有文化糟粕,有“重男轻女”、“三纲五常”这样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错误理念。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历史上的优秀乃至精妙绝伦的理念更是如天空中的星星,数不胜数。

  最经典也最为世人所熟知的便是“四书五经”。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其中不乏大量空前绝后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待人接物的准则,以及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

  当你遇到困惑对自己没有信心时,他们这样宽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当你想把一些东西强加给别人时,他们这样教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当你不知道士兵为何士气衰竭时,他们是这样解释的:“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当你面对女神只会说“好看”时,他们是这样形容心仪的女子:“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现代社会经常强调创造性,强调不同观念、思想的交流融合。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早已有“百家争鸣”这样的先进案例。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之间流派的争芳斗艳,碰撞出了不少知识的火花。

  同样是治国,不同流派的主张与思想不同,但皆有其道理和可参考性。

  儒家重“仁德”,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法家重“法制”,强调“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道家重“无为”,注重“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墨家重“兼爱”、“非攻”,提倡“尚贤”、“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

  诸子百家各自的观念不同,或许也有相似之处。在那样一个国家四分五裂、家庭和土地支离破碎的年代,我们无法评判哪一家的学说和理念是最正确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观念的碰撞,他们的畅所欲言,他们的各抒己见,为中华文化的多元与包容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华传统文化之美,美在散韵结合、辞藻华丽的汉赋,美在韵律整齐、朗朗上口的唐诗,美在可豪放、可委婉的宋词,美在反应当代生活、艺术色彩浓厚的元曲,美在“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明清小说……然而,这也只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古代文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