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背古诗文天天练(60篇)第30天任务《屈原列传(节选)》

标签:
高考 |
分类: 诗词文赋 |
第30天任务
屈原列传(节选)
司马迁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chán)谄(chn)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jiàn)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àng),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fi)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kù),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m)不毕见(xiàn)。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r)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zhuó)淖(nào)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jiào)然泥(nì)而不滓(z)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文段重点叙述了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和创作心理,简要概括了其思想内容,并结合屈原的品格高度评价了作品的艺术特色,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赞美和礼敬。
[易错字填空]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直接性默写]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2.“离骚”者,犹离忧也。
3.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4.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5.《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6.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7.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8.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9.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情境性默写]
1.《屈原列传》中对“离骚”含义进行解释的句子是:“‘离骚’者,犹离忧也。”
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道德、国家治理作出了透彻的理论阐述的句子是:“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3.《屈原列传》中阐述屈原“怨”的原由的句子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4.《屈原列传》中阐述《离骚》的文风特点的句子是:“其文约,其辞微。”
5.《屈原列传》中作者高度评价屈原光辉人格的句子是:“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6.《屈原列传》中“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两句认为《离骚》的内容虽然是寻常文字但含意却极为宏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
7.《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8.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9.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比喻美德,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10.《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