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积累:文艺小众有品味的名言1
(2023-04-03 17:25:30)
标签:
作文 |
分类: 作文指导 |
作文素材积累:文艺小众有品味的名言1
1.韩少功
【作家名片】
韩少功,出生于湖南长沙,著名作家、译者。曾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奖章”,美国第二届纽曼华语文学奖等。曾任《海南纪实》杂志主编、海南省作协主席、海南省文联主席。不少同行都认为韩少功近期的小说在当代是独步的,具有其独特的原创力。代表作有《日夜书》《马桥词典》《山南水北》。
名句1:
你以为很多事是可以重复的,还有下一次,但你错了。包括你儿时的万花筒或纸飞机,抄作业或买糖果,早就是此生的最后一次。——《日夜书》
名句2:
听说以上情景的那一刻,我猜想一个民族的衰亡,首先是从文化开始的,从语言开始的。侵略者从来明白,攻城莫若攻心,而一个人的心里只有语言,精神唯语言可以建筑和守护。——《四面八方》
名句3:
我经历大学的动荡,文场的纠纷,商海的操练,在诸多人事之后终于有了中年的成熟。其中最重要的心得就是:不再在乎观念,不再以观念取人。因此,我讨厌无聊的同道,敬仰优美的敌手,蔑视贫乏的正确,同情天真而热情的错误。我希望能够以此保护自己的敏感和宽容。——《熟悉的陌生人》
名句4:
中国古代一个大智者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就是说在学习知识方面要做加法,在道德精神方面要做减法;也就是说,不断的物质进步与不断的精神回退是两个并行不悖的过程,可靠的进步必须也同时是回退。这种回退,需要我们经常减除物质欲望,减除对知识、技术的依赖和迷信,需要我们一次次回归到原始的赤子状态。——《进步的回退》
名句5:
有效知识的前提是承认知识边界,承认我们对边界那边的一切无可奉告。——《暗示》
【名句解读】
“你以为很多事是可以重复的,还有下一次,但你错了。包括你儿时的万花筒或纸飞机,抄作业或买糖果,早就是此生的最后一次”出自韩少功的《日夜书》。相信很多小伙伴会有类似的体验,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增长,这种体验还会不断深入。时间永远会把未知推到生活的面前,也许有时候是温和的,但是也不乏将断崖式的变化推到人们的面前,名句中列举的都是日常小事,但会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变化,生活的无常是“常”,对于其普遍性人们能做的就是以更豁达的胸襟来接受变化,以更珍惜的心态来面对当下。所以那种“此生的最后一次”的遗憾感不妨淡化一些。
韩少功是文坛很特立独行的一个存在,作为一个知名作家,他每年会到乡下“隐居”半年。在他的生命历程里,他做过农民,也当过官;生活中,能蹲在田间和老农扯谈生活琐碎,也能站在世界各个舞台畅聊价值观。他似乎有消化各种经历的能力,也有穿越人性不同层次的视野。引用韩少功的名言,要注意剖析出其深刻性。
【示例】
人生如书,一页页被翻过。有些人喜欢回看,却可能会沉溺于回忆中;有些人急于向后看,也许理想过于美好而现实过于不堪。而我以为,瞻前顾后亦重要,但最重要的却是把握当下。韩少功在《日夜书》中曾说,“你以为很多事是可以重复的,还有下一次,但你错了。包括你儿时的万花筒或纸飞机,抄作业或买糖果,早就是此生的最后一次”,正如辉煌壮丽的巴黎圣母院会在大火中消失,坚不可摧的大厦会倒塌,“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竟会沉入海底。巴黎铁塔会倒下,钢筋铁骨也有摧折的那日,何况是血肉之躯的人类,何况是缥缈变化无常的缘分。所以,最好的珍惜就是趁早,趁眼前人还未离开,趁我还在这一秒。
2.丹尼尔·凯斯
【作家名片】
丹尼尔·凯斯,美国作家,于1959年首次发表中篇小说《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初试啼声即荣获“雨果奖”。而后相继出版《第五位莎莉》和《24个比利》,让他的名字跟“精神分析小说”画上等号,使旁人无法取代其于文学史上的地位。 丹尔尼作品题材新颖独特,对亲情、友情与爱情,人性的虚伪与脆弱及人道与科学的对立都有深刻的描写。
名句1:
如果没有人性情感的调和,智慧和教育根本毫无价值。——《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名句2:
凡事要做最坏的打算,但要有最好的希望。——《24个比利》
名句3:
宽恕也许可以一直上溯到过去并改变未来。人们必须停止相互伤害。——《比利战争》
名句4:
我不知道哪种情况更糟:不了解自我但很快乐,还是实现理想中的自我但感到孤独。——《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名句5:
所有的人都被清楚地告知,要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丰富知识,警告他们不能无所事事,浪费时间,也不能胡思乱想,每个人必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要不断进修。不出现时,要不断学习,一旦出现,就要利用一切机会去练习。——《24个比利》
【名句解读】
“我不知道哪种情况更糟:不了解自我但很快乐,还是实现理想中的自我但感到孤独”,出自一个悲伤的故事《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故事是弱智成人查理· 高登的自述,高登由于先天弱智而受其父母冷眼,更是受到大环境的不平相待,但纯真善良的他以为世界万物都相当美好,将面包店欺负他的工作伙伴当作好朋友。他明白自己不聪明,未符母亲的期望,于是他选择成了二位科学家的实验物体,与真正的实验白老鼠──阿尔吉侬,共同接受了脑部手术。高登由弱智逐渐成了天才,生活却从云端,落入了暗黑深渊中──焦虑、不安、偏狭、猜忌。他发现原来真实社会是如此的丑恶不堪,人性并非真挚纯良,敏感的思绪为他带来智慧,亦带来纠缠不清的痛苦。到底哪种情况更糟,凯斯进行了叩问,并且在故事中进行了回答,故事结尾高登智商再度减退,为了不让大家都同情他处境,他决定带上几本书籍离开纽约,也希望终有一天能够重新获得智力。考生应该拥有这样坚定的价值观:虽然实现理想中的自我会带来孤独感,但总好过浑浑噩噩不了解自我。
【示例】
丹尼尔·凯斯曾叩问“我不知道哪种情况更糟:不了解自我但很快乐,还是实现理想中的自我但感到孤独”,我想尼采已经对此作出过回答,他说,“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最近读完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书中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这一形象,令我印象深刻。你可能无法想象,一个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竟会突然放弃一切,你可能更无法接受,这个人所做的这一切只是成全那个喜欢绘画的自己。众叛亲离的他孤独地活在自己的理想里,他的画作也无人欣赏,尽管他对此毫不在意。我想从头到尾,他最没有后悔过抛弃证券经纪人的身份吧,因为绘画才是他心中的神圣之光。
3.刘慈欣
【作家名片】
刘慈欣,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曾于1999年至2006年连续八年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作品因宏伟大气、想象绚丽而获得广泛赞誉。他的科幻小说成功地将极端的空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起来,同时注重表现科学的内涵和美感,兼具人文的思考与关怀,努力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文学样式。
名句1:
人类的价值在于:我们明知命运不可抗拒,死亡必定是最后的胜利者,却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专心致志地创造着美丽的生活。——《时间移民》
名句2: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三体》
名句3:
唯一不可阻挡的是时间,它像一把利刃,无声地切开了坚硬和柔软的一切,恒定的向前推进着,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使它的行径产生丝毫颠簸,它却改变着一切。——《三体》
名句4:
一知道在哪儿,世界就变得像一张地图那么小了;不知道在哪儿,感觉世界才广阔。——《三体》
名句5:
“你是不是以为,生命只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软软的、稀稀拉拉的、脆弱的东西?”“不是吗?” “那你忽略了时间的力量。一队蚂蚁不停搬运米粒大小的石块,给它们十亿年,就能把泰山搬走。只要把时间拉得足够长,生命比岩石和金属都强壮得多,比飓风和火山更有力。”——《三体3:死神永生》
【名句解读】
“一知道在哪儿,世界就变得像一张地图那么小了;不知道在哪儿,感觉世界才广阔”,这句听上去有点绕的话乍看上去有点违背客观,世界的大小应该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由人的“知道”与否来决定的,但是仔细思考,却不难发现这句话要强调的是人的认知的强大作用和影响,对于未知的事物来说,人们永远有探究的热情,真理像一口深不可测的井,等待着人们的挖掘,从这点出发,“已经”反而会阻碍人们的探索,而“未知”里则潜藏着激发力。但是显而易见,这只是一般性的情况,也可以说刘慈欣的呼吁,而实际生活中可能也会出现相反的现象,比如在毕飞宇的小说《地球上的王家庄》中,正是因为王家庄的人“不知道在哪儿”,所以他们感觉世界像一张地图那么小,而自我的世界很大,以致偏狭。看来真正的“知”不应该停留于脑海里,还应该落实到“行”上,用脚步去丈量世界,“知行合一”,方能检验真相。
【示例】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刘慈欣有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描述,“一知道在哪儿,世界就变得像一张地图那么小了;不知道在哪儿,感觉世界才广阔”,这句话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只对了一半。对于行动派来说,“知道在哪儿”,去了解、去认知、去考查,当认知的边界阔大了,世界才真的会小;但对于他们来说,“不知道在哪儿”,他们未必会去想象,认知没有变化,世界也就不会变化。而对于懒于行动的来说,不管是“知”与“不知”,他们对于世界到底有多大永远没有兴趣,他们停留在自我狭隘的天地里,每日只为五斗米操心,就已经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