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运用之句子表达效果
(2020-07-06 08:53:15)
标签:
高考 |
分类: 语言运用 |
语言运用之句子表达效果
【学习目标】
1、 通过典题与熟题回顾,总结句子表达效果类题目的答题角度。
2、 能够熟练运用总结的答题方法解答此类题目。
【考纲要求】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能力层级。
【典题回顾】
(2020山东模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末,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斜射,那片青黑便多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做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山脚是镶着一层层的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等各色条子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熟题回顾】
一、(综合检测十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立于蜻蜓点水之岸,涟漪随风散,睡莲懒伸腰,蜻蜓舞水涟,落叶浮水面,倾听水莲吟,点点滴滴醉迷离,荷叶随风唱秋吟,水光潋滟荡秋色。这一汪秋水绵绵含秋情,这一汪秋水潺潺荡秋意,水有情,物有情,人有情,享这秋意温凉,心头泛起古筝柔柔。指尖点起的古筝之音就如这水这般轻柔,就如这蜻蜓这般清逸,就如这睡莲这般脱俗,闭眼这秋意竟让人如此沉溺,睁眼这秋色竟让人如此着迷。放逐那些胡乱的念想,沉溺于秋天的旖旎风光,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指尖点起如这水般轻柔,如这蜻蜓般清逸,如这睡莲般脱俗的古筝之音”,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二、(综合检测十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
街上的高摊与地摊,还有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还是在摊子上,
……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有的骑着老虎,有的肩膀上担着剃头挑儿,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三、(下学期综合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容易被人接受。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的,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四、(下学期综合检测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经几百年,秦腔竟然没有被淘汰,被沉沦,
文中画线的句子若改成“人们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也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其表达效果不如原文,为什么?(4分)
五、(双基限时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爬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昐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却偏偏要千里万里,天南海北,揣着焦渴与翘昐的心,来到洛阳城。”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语段特点】
该类题目一般考查描写抒情类语段。这类语段主要是对某些意象或环境等进行多角度的细致描摹,有些还辅以适当的抒情成分。文学性强,语言优美,表达往往更为形象生动,有些语段还特别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美,富有画面感和意境美等。
【提问方式】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设题角度】
1、 比较型
将原句与题干所给句子比较,如: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 整体语段分析型
如: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第一步,通读整个语段,快速把握中心意思,以句子为单位,划分语段层次。尤其要找准语段描述的主要事物(或景物)的角度或特点。
第二步,读透原句,找出其本身之美。
第三步,比对题目中所改的句子,找出其与原句表达的不同之处。
第四步,根据总结的答题角度,针对原文之美整合答案,答出原文的妙处。
(一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应放在整段文字甚至整篇文章中来衡量,好的句子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者使文章增色不少。)
(注意:一般不答改后的句子有什么不好,最多分析完原文的妙处后,加一句“改写后的句子达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答题角度小结】
1、修辞手法:找出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手法的效果、好处。如比喻的生动形象;拟人把物人格化,富于情趣;排比能增强语言的气势,起突出强调的作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因此,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2、句式特点:长短句——长句是用词较多、结构复杂的句子;短句是短小精悍、节奏短促、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的句子。多使用短句,使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
整散句——整句是结构相似,形式比较匀称整齐的句子,如对偶、排比即属此类。整句形式整齐,节奏和谐,富有气势。散句则是形式错落,结构不整齐的句子。散句表意灵活自然,可根据语境灵活运用。多使用整句,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伏,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另外,倒装句、设问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等,这些句式比陈述句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倒装句强调的是前置或后置的部分;设问句常能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问句常能给人语气强烈、掷地有声的感觉;双重否定句则肯定的意味更加浓烈。
3、改变语序:起强调、突出作用。(参照句式特点中的“倒装句”,并注意观察题干中哪一部分与原文有变化,变化的部分往往就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4、语体特点:口语自然亲切、活泼生动,灵活简短;书面语庄重严谨。(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语体)
5、精妙用词: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音词、名词罗列等都是极富特色的,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往往能够使语言生动形象;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运用拟声词可以使描写生动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名词罗列,从而形成多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如一个特写的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另外,还可分析其中的两字短语、四字短语等。如连用四字短语,概括力更强,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6、语言特色:形象生动、简练传神、简约含蓄、淡雅自然等。
7、人称使用:第一人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第三人称——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客观公正。
8、表达效果:可从内容、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除了答个别的,要答出对整个段落的效果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跟踪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
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蜂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第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选出正确的一组(3分)
A、反复、拟人、排比、夸张
C、排比、反复、比喻、拟人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能否改写为“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如雨的马蹄”?为什么?(4分)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料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
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一一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颤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身上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
洋槐给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选出正确的一组(3分)
A.比拟、比喻、夸张
C.对偶、借代、排比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中的“涂”换为“抹”表意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3.请在文中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
表达乡愁的散文写作,不是农耕文化的挽歌,而是城镇化新生活的序曲。不应该是过去时,
乡愁,是散文的精神土壤。从古到今,个人的生存方式虽有不同,却都离不开与(
1.依次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归属
C.归依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散文写作中的乡愁,不仅是农耕文化的挽歌,更应该是城镇化新生活的序曲”,与原文中句子相比,哪一个表达更好,为什么?(4分)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
普希金的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之父。他短暂的一生,曲折而壮丽。他反对农奴制,反对沙皇,支持十二月党人的起义,曾经被幽禁。一八三七年,他为了捍卫家族和妻子的名誉,与法国人丹特士决斗,饮弹身亡。
我们游涅瓦河的时候,船上的导游指着岸上的一座老房子说,当年普希金在决斗的路上,曾在这里歌脚,喝过咖啡。我想知果换作别人,那杯温热的咖啡,可能会绊住他的脚,但普希金没有,他走出咖啡馆,毅然去了决斗场。他是个勇士。他例下了,他的诗歌却像俄罗斯白桦林上空的云一样,动人地歌唱着。
托尔斯泰出身贵族,不过
我们拜谒托尔斯泰的墓地。那座墓没有墓碑,周围是高大的冷杉,墓地旁边有一条浅浅的沟谷,好像沉陷在大地的一支笔。托尔斯泰躺在那里,看着他耕过的农田,看着他骑马经过的树林,也看着后世的风雨。我想在万物生长的声音中,他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也会生长吧。
伟大的作家,因为有了温暖的、济世的心,有了高贵的、不屈的灵魂,不管是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镣铐,都无法桎梏他们,因为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选出正确的一组(3分)
A.比拟、比喻、夸张
C.比喻、对比、排比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我想那杯温热的咖啡会使他犹豫不决,最终止步”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附:
【典题回顾答案展示】
(2020山东模考)
[参考答案]
原文每个修饰成分都单独成小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
原文表达出了感知过程,层次感更加明显。
原文表述与上下文语体一致,更口语化,描写亲切生动。
[角度总结]
句式(短句);内容、表达效果;语体(口语化)
【熟题回顾答案展示】
一、(综合检测十四)
[参考答案]
[角度总结]修饰成分后置,起强调、突出作用。
二、(综合检测十六)
[参考答案]
原文语序更合适,句式更整齐,更有节奏美感。
原文“有的肩着”中的“肩”字名词用作动词,使用巧妙,既更好地形成了排比,又给人一种画面感。
[角度总结]语序调整;用词(活用);修辞(排比)
三、(下学期综合检测一)
[参考答案]
运用两字短语,语言简约含蓄,淡雅自然。
运用比喻修辞,描绘出一幅早春细雨中的西湖美景,令人神往,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角度总结]用词(两字短语);语言特点;修辞(比喻);表达效果
四、(下学期综合检测三)
[参考答案]
原文使用反问语气,能够增强语言气势和文章感染力,表明结论确定无疑;
原文运用第二人称,既与上文中的“你”相照应,又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角度总结]句式(反问);人称(第二人称)
五、(双基限时训练一)
[参考答案]
原句列举了交通工具“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可见人们心情之急切;“爬山涉水”,写出不管多么艰辛,也阻挡不了人们的脚步;;
原句的“不约而同”写出人们想法一致,“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运用比喻,写出想去洛阳城看牡丹的人很多;
原句表达更为形象生动,更能突出人们想去洛阳城看牡丹的急切心情和对牡丹的由衷喜爱之情。
[角度总结]用词(短语、修饰语、动宾短语);修辞;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