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2016-06-20 11:56:21)
标签:
诗词 |
分类: 教材教案 |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旷世奇才,他的诗、文、词都有高深的造诣,尤其是他创作的词更是开一代新风,影响深远。南宋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 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明确道出了苏轼词的艺术创造性及在词史上的伟大意义。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心态,从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写出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诗长啸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坦然面对。
2.“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变化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参考答案:(1)“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2)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1.促成作者夜梦亡妻的因素有哪几方面?(结合上片词句回答)
参考答案:(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相思太苦、旧情难忘。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此时作者被贬密州,与故乡眉州相隔千里之遥。被贬处境:无处话凄凉。——人生多难、政治打击。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政治打击之下,人易衰老,就是相逢了,妻子也不会识得我了吧。——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2.这首词采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词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虚实结合。
词的上片是写现实,写尽了词人的相思之苦,可以说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下片一开始由现实进入梦境,写出了词人在梦中看见亡妻的样子,词人多少的相思苦痛蕴含其中;
最后一句又从梦中回到现实,做推测,还是虚写,表达了词人无法与亡妻相见的彻底的绝望。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1.“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作者咏物而不凝滞于物,运用想象,将抽象的“有思”的杨花,化作具体的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那纤柔的枝条,就像思妇受尽离愁折磨的柔肠;那嫩绿的叶子,犹如思妇的娇眼,春困未消,欲开还闭。此处明写思妇暗写杨花。
2.“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在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此句为点睛之笔,情景交融。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联想到空中的纷纷杨花。这句又与“似花还似非花”呼应,点出全词的主旨,同时给人以回味之感。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古诗词写景,往往意在抒情,请从借景抒情这个角度,简要赏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两句。
参考答案:这两句用“缺月”、“疏桐”、“漏断”等意象写深秋夜深萧瑟、幽寂的情景,营造了一种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表达了作者孤独凄清的心情。
2.分析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虽然官场失意,内心孤寂,知音难觅,但仍旧坚守节操,不愿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