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底气”作文讲评

(2012-09-14 10:21:25)
标签:

底气

作文

文化

分类: 作文指导

“底气”作文讲评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底气,原指说、唱时由胸腔腹腔共鸣产生的力气,后常引申为基本的信心和力量。

请以“底气”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一)词语解释

《新华字典》的解释:

1.说、唱时由胸腔腹腔共鸣产生的力气。2.基本的信心和力量。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1.指人体的呼吸量。2.泛指气力或劲头。

注意:

    “底气”是一个名词,审题时要明确词语的内涵和外延。(联系“常识”、“台阶”)

 

(二)打开思路

底气     底气是什么?

         底气的作用是什么?

         怎样才能拥有底气?

1.底气是什么?

底气是信心和力量的结合体,信心是内在的“底子”,力量是外显的状态(或气场),也可以说是“劲头”,二者缺一都不能视为真正的底气。只有信心而缺少外在的态度或行为,不能称为底气;只有表面的力量而缺乏内在的信心,是假底气,所谓“纸老虎”、“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等都是这种表现。

底气的主体对象可以是个体的人,也可以是职业、群体和组织。比如说教师的底气、企业的底气等等。

2.底气的作用是什么?

例一:

    有了底气,我们才能举止优雅,落落大方。

    有了底气,我们才能在失败面前百折不挠,无畏向前。

例二:

    辩论赛上,没有底气,易被对手以强硬的气势压倒;

考场上,没有底气,胸无成竹,难以将原本的才华淋漓尽致发挥出来。

一个人没有了底气,便如同太阳失去了光辉。

3.怎样才能拥有底气?

1)“底气”产生的根源

    底气是要有“底”做基础的,财富、学识、专项技能、家庭背景、生活阅历甚至精神信仰都是底气产生的根源。因为有这样的物质、精神等底子,而表现出生活的态度和品质,就是底气。

可以围绕底气产生的根源(一点或几点)进行性质的辨析,诸如物质财富底气、权力地位底气、学识技能底气等,分析其性质、价值以及意义。

2)获取“底气”的途径

比如,是通过自我奋斗并经由继承与发展而产生的厚实的“底”,还是一味啃着的老人的“底”,抑或是通过投机取巧甚至徇私枉法而获得的“底”?产生的“气”是正气,是霸气,还是邪气?等等,分析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底”,并由此产生什么样的“气”。

例一:

底气,来源于自身的不懈奋斗。

底气,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例二:

拥有底气,需要坚定的目标和隐忍的奋斗。

拥有底气,需要一颗纯粹高尚的心灵。

纵向思路参考:

例一:

底气,是踏出人生每一步的信心和力量。

    底气,能给你的人生打上强心剂。

    底气,存在于内心,需要你相信自己。

例二:

    有底气,不是骄傲自大,而是一种对事态发展的了然于胸。

    有底气,让我们勇敢面对前路的荆棘。

    有底气,需要我们重视日常积累。

 

【存在的问题】

1.对“底气”理解不准确

1)在论述中将“底气”等同于“信心、自信、信念、勇气”,如“摔倒在路边的老人,过路的人你们不该提起底气,去扶一下老人吗?”

2)认为“底气”的感情色彩随时代而变化,如“底气这个本来是一个十分正面、积极的褒义词,但是近年来,国内发生的许许多多的事,让这个词渐渐趋于贬义”。

3)在名词“底气”前面添加不恰当的形容词(“坚定的底气”、“浓郁的底气”),甚至导致观点性的错误,如:

    没有底气固然可悲,但过分的底气也未必是好的。且看那乌江边自刎的项羽,曾几何时,他是那般的意气风发。可惜,过分的底气让他迷失了双眸,败给了一直不被他放在心上的刘邦,只能落得个无颜以对江东父老的归宿。于是我们懂得,底气要适度,因为成功不是只有底气决定的。

4)对“底气”理解不当导致用例错误,如:

    不同于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发展更多需要的底气是爱与道德。涌动的爱能浇灌出最美的社会文明之花,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繁荣发展。“高原上的并蒂花”胡忠、谢晓君夫妇用岁月浇灌着那片贫瘠的土地;“最美的乡村女教师”曹瑾用生命演绎了爱的赞歌……爱与道德是生命之光,能照亮每一片黑暗,是我们的社会不可缺少的底气。

5)对“底气”理解不当导致立意不佳甚至立意不当,如:

    底气往往会成为成功道路上的障碍。(苻坚)

    底气有时抵不过运气。(诸葛亮)

    没有底气的更能放手一搏。(林书豪)

 

2.古代素材太多,新鲜素材较少;常见陈词滥调,鲜见对现实的关注、揭露和建议。

如:

    回望历史那一道沟渠,面对谄媚污蔑视听,底气是楚大夫为了保留一份忠贞,仍毫无畏惧的行吟泽畔,九死不悔的那一份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魏武帝仍选择了吟鞭东指,仰天长笑;纵然一生清贫,陶渊明仍选择采菊南山,饮酒以对;纵然已到了生命绝境,面对死亡的威胁,文天祥仍选择忠诚不变,绝不低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