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冮官屯窑珍品---辽金倒流壶!

(2012-11-09 21:01:28)
标签:

耀州窑

倒流壶

陕西历史博物馆

烧制

元代瓷器目录

分类: 冮官屯窑陶瓷收藏与研究



http://s4/mw690/628df67ag7b018f219993&690

http://s9/mw690/628df67agce0f9ccb8e78&690

http://s10/mw690/628df67agce0f9f542cb9&690

http://s15/mw690/628df67agce0fa35f231e&690

http://s5/mw690/628df67agce0fa689b244&690

http://s15/mw690/628df67agce0faa5a90be&690

http://s10/mw690/628df67agce0fadaf65e9&690

辽金时期 冮官屯窑绿褐花白釉倒流葫芦执壶(流残)。20121109-1500 高10厘米 腹径11厘米 足径6厘米 底口径2厘米

 

http://s3/mw690/628df67ag7b0193887962&690

http://s1/mw690/628df67agce0fc8266450&690
壶壁气孔。


http://s1/mw690/628df67agce0fcca24860&690

http://s16/mw690/628df67agce0fcf64107f&690

透过破损的壶壁可见内胆。

http://s14/mw690/628df67agce0fd742078d&690

20121109-1500 辽代 冮官屯窑酱釉葫芦倒流壶(残)。 高25厘米 大腹径17厘米 小腹径9厘米 足径9.5厘米

 

                                                                                                      倒流壶,因壶底中心有一通心管又称内管壶,是始于宋、辽时期,流行于清代的壶式之一。由于向壶内倒水需从底心管口倒入,又称倒灌壶、倒装壶。

    据有关资料记载,“倒流”壶在宋代时最为出名。到了元代,其工艺发展得更加炉火纯青。据《元代瓷器目录》记载,“倒流”壶的制作工艺比较奇特,烧制需经过3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较复杂。将这3道工序烧制好后,然后依次连接起来才组成了构造精巧的元代“倒流”壶。由于该壶逆反了传统的壶顶注水法,而是把壶倒过来,将水从底部注进壶里,放正后倒出,因此被称为“倒流壶”。

    倒流壶最早产生于何时,目前仍没有定论。宋、辽、金时期,倒流壶较为流行。宋代制瓷业有较大发展,当时窑口林立,瓷器品种繁多,北方定窑的白瓷,耀州窑的刻花青瓷,磁州窑的白釉黑花瓷,钧窑的窑变瓷等,以其丰富的装饰技法构成了北方瓷器的独特风格。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一件五代耀州窑青釉剔刻花狮流倒装瓷壶,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出土于陕西彬县,该壶集捏塑、剔刻、模印装饰于一体,技法运用纯熟老练,纹饰疏密有致,过渡自然。壶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绿深沉,素雅润泽,展示了五代耀州窑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

  明清时期,制瓷业更加繁荣昌盛,制瓷工艺又有了改革创新,器形烧造富于变化,装饰技法与题材更为丰富多彩,釉色品种繁多,色彩纷呈,开创了中国制瓷史的新篇章。元明清时期,倒流壶一直都有制作,保留下来的实物尤以清代为多,其质地有彩瓷、紫砂以及锡壶等,较前代有较大发展。清代倒装壶很少再有早期带提梁的样式,而是将提梁改为执柄,造型一般都作成枝叶寿桃形,壶上多装饰蝙蝠、鹿、寿星、童子、松树等图案。

  倒装壶奇特的构造,巧妙的内部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我国陶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现在,倒装壶仍在普通百姓家中发挥着它的作用,并以其颇具趣味的独特使用方法引人入胜。

    倒流壶运用了物理原理。倒流壶的原理成为虹吸原理。

    为了解开魔壶的秘密,专家们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魔壶进行了X光“透视”。于是,他们领略了古人的智慧,感知了先人的伟大。

  通过魔壶的剖面图,专家看到壶里面有两个导管,以此可以判断出,魔壶实际上是一只倒流壶。倒流壶是一种可以把液体从壶底注入,并从壶嘴正常倒出的壶。是根据物理学中的“连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做成的。这个原理是:连通器中只有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因此,魔壶之所以没有可以掀开的壶盖,却在壶底留有一个神秘梅花形孔洞的谜就迎刃而解了。

  据史料记载,这种壶在我国的唐宋时期就已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倒流壶的制作水平越来越高,后来还可以被做成具有多个内胆的,可以从一只壶内倒出不同液体的形式。由此看来,很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先们就已经了解和会运用这个液面等高的原理了。

  可是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古人又是用什么方法制作出倒流壶的呢?经过专家们的研究和现场示范,原来倒流壶在制作过程中也是要“倒”着作。需要先用陶泥拉出壶形;再将准备好的导管放进壶胎内部,然后再将成型壶口封上,进炉烧制。

     就是这个烧制陶瓷的窑炉,当时的陶瓷工匠也掌握了先进技术。根据考古分析,在唐代,耀州窑的烧窑温度就已经达到了1310℃。能达到这样一种高温主要归功于一种窑顶完全封闭的马蹄窑。这种窑的先进之处在于,当火从火塘升起后先到窑顶,因为窑顶是封闭的,火只能沿着窑床往下运动。这样在火焰从窑底到窑顶的运动过程中,就可以对窑内的产品进行均匀烧制。最后的火从底部烟道排除。

  由于倒流壶没有可掀开的盖,因此比起现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的壶,密封的更严实,灰尘不能落入壶内,也就更卫生。好多外国人在参观了倒流壶后钦佩地说:一千多年前,你们老祖先就知道密封和讲卫生,真了不起。

  其实倒流壶的“玄机”并不完全在这里,它的出现,展示了古人在陶瓷作品的设计、制造、烧制等各个环节上具有的先进工艺和高超水平。

  耀州窑的烧窑温度就已经达到了1310℃。能达到这样一种高温主要归功于一种窑顶完全封闭的马蹄窑。这种窑的先进之处在于,当火从火塘升起后先到窑顶,因为窑顶是封闭的,火只能沿着窑床往下运动。这样在火焰从窑底到窑顶的运动过程中,就可以对窑内的产品进行均匀烧制。最后的火从底部烟道排除。

  由于倒流壶没有可掀开的盖,因此比起现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的壶,密封的更严实,灰尘不能落入壶内,也就更卫生。好多外国人在参观了倒流壶后钦佩地说:一千多年前,你们老祖先就知道密封和讲卫生,真了不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