冮官屯窑珍品---辽金倒流壶!

标签:
耀州窑倒流壶陕西历史博物馆烧制元代瓷器目录 |
分类: 冮官屯窑陶瓷收藏与研究 |
http://s4/mw690/628df67ag7b018f219993&690
http://s9/mw690/628df67agce0f9ccb8e78&690
http://s10/mw690/628df67agce0f9f542cb9&690
http://s15/mw690/628df67agce0fa35f231e&690
http://s5/mw690/628df67agce0fa689b244&690
http://s15/mw690/628df67agce0faa5a90be&690
http://s10/mw690/628df67agce0fadaf65e9&690
辽金时期 冮官屯窑绿褐花白釉倒流葫芦执壶(流残)。20121109-1500 高10厘米 腹径11厘米 足径6厘米
底口径2厘米
http://s3/mw690/628df67ag7b0193887962&690
http://s1/mw690/628df67agce0fc8266450&690
壶壁气孔。
http://s1/mw690/628df67agce0fcca24860&690
http://s16/mw690/628df67agce0fcf64107f&690
透过破损的壶壁可见内胆。
http://s14/mw690/628df67agce0fd742078d&690
20121109-1500 辽代 冮官屯窑酱釉葫芦倒流壶(残)。 高25厘米 大腹径17厘米 小腹径9厘米 足径9.5厘米
明清时期,制瓷业更加繁荣昌盛,制瓷工艺又有了改革创新,器形烧造富于变化,装饰技法与题材更为丰富多彩,釉色品种繁多,色彩纷呈,开创了中国制瓷史的新篇章。元明清时期,倒流壶一直都有制作,保留下来的实物尤以清代为多,其质地有彩瓷、紫砂以及锡壶等,较前代有较大发展。清代倒装壶很少再有早期带提梁的样式,而是将提梁改为执柄,造型一般都作成枝叶寿桃形,壶上多装饰蝙蝠、鹿、寿星、童子、松树等图案。
倒装壶奇特的构造,巧妙的内部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我国陶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现在,倒装壶仍在普通百姓家中发挥着它的作用,并以其颇具趣味的独特使用方法引人入胜。
通过魔壶的剖面图,专家看到壶里面有两个导管,以此可以判断出,魔壶实际上是一只倒流壶。倒流壶是一种可以把液体从壶底注入,并从壶嘴正常倒出的壶。是根据物理学中的“连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做成的。这个原理是:连通器中只有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因此,魔壶之所以没有可以掀开的壶盖,却在壶底留有一个神秘梅花形孔洞的谜就迎刃而解了。
据史料记载,这种壶在我国的唐宋时期就已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倒流壶的制作水平越来越高,后来还可以被做成具有多个内胆的,可以从一只壶内倒出不同液体的形式。由此看来,很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先们就已经了解和会运用这个液面等高的原理了。
可是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古人又是用什么方法制作出倒流壶的呢?经过专家们的研究和现场示范,原来倒流壶在制作过程中也是要“倒”着作。需要先用陶泥拉出壶形;再将准备好的导管放进壶胎内部,然后再将成型壶口封上,进炉烧制。
由于倒流壶没有可掀开的盖,因此比起现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的壶,密封的更严实,灰尘不能落入壶内,也就更卫生。好多外国人在参观了倒流壶后钦佩地说:一千多年前,你们老祖先就知道密封和讲卫生,真了不起。
其实倒流壶的“玄机”并不完全在这里,它的出现,展示了古人在陶瓷作品的设计、制造、烧制等各个环节上具有的先进工艺和高超水平。
由于倒流壶没有可掀开的盖,因此比起现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的壶,密封的更严实,灰尘不能落入壶内,也就更卫生。好多外国人在参观了倒流壶后钦佩地说:一千多年前,你们老祖先就知道密封和讲卫生,真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