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毒为什么几千年毒性不减?
| 分类: 自然与科学 |
为何新冠3年成了大号流感,狂犬病过了几千年,致死率依旧100%?
星球课堂
几千年过去了,狂犬病毒的毒性为什么还这样强?
从2019年开始,新冠已经流行了整整三年,人们常说大疫不过三年,过了三年必有殃,从流行时间来看新冠的“年龄”确实够大的了。但是和另一种病毒比起来,新冠就像是刚出生的婴儿,这种古老的病毒便是狂犬病毒。
狂犬病毒的历史几乎和人类文明一样长,从家犬开始驯化以后,我们人类就经常与它打交道。公元前2300年,埃及就有人记录下了这种病毒,当时的埃及人认为,得了狂犬病的人的灵魂已经被阿努比斯吞噬了,所以才会显得癫狂,某种意义上来讲的确是这样。阿努比斯是狼首人身,而携带狂犬病毒最多的动物就是狼和狐狸。狂犬病在我国的记载也非常早,古人一直把这种病称为“疯狗病”。
1932年,拉斯·普菲斯特在蝙蝠的身上也发现了狂犬病毒,这种病毒与家犬身上携带的病毒有些区别,不过这两种病毒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分化的时间大约为17000年前。
随着现代生物分子学的发展,人们对于狂犬病毒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狂犬病毒为RNA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形状很像一个子弹头,科学家也称它为“弹状病毒”。狂犬病毒的长度为130纳米左右,直径为80纳米,尺寸要比新冠病毒稍大一些。
狂犬病毒中共有五种蛋白,糖蛋白(G)、核蛋白(N)、双聚酶(L)、磷蛋白(NS)和基质(M)。其中最致命的就是糖蛋白,它能和神经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然后穿过细胞膜进入神经细胞内部,因此狂犬病毒非常喜欢攻击人的神经细胞。
和大多数病毒一样,狂犬病毒入侵不了人的表皮细胞,只有突破表皮细胞它才能感染人的神经,患者通常都是被携带狂犬病毒的犬科动物咬伤后才感染的,狂犬病发作的猫狗舔舐人的伤口也能将病毒传染给人。
狂犬病毒究竟有多强?为什么它的致死率能够达到100%?
狂犬病毒在进入人体后,会有一个短暂的潜伏期,大多数为一周,少量的感染者需要几周才会发病。它们先是在人体的肌细胞里繁殖,接着会入侵肌肉组织附近的神经纤维,顺着神经纤维狂犬病毒在几天时间内就能到达人的脊髓。
这个时候人的免疫系统才开始杀灭病毒,但是指挥中枢都被病毒占领了,免疫系统的反扑毫无作用,此时的患者就会发烧呕吐,严重的会口吐白沫。更加诡异的是,发病的患者很害怕水,看到水就会浑身发抖,尽管口渴难耐就是不敢喝水,强行灌下去身体就和触电了一样,因此狂犬病又被叫做“恐水症”。
发病几天后癫狂的患者会安静下来,因为患者全身的神经细胞都被病毒攻陷了,他们已经没有能力大吼大叫,也感觉不到疼痛了,表现的反而很安静,此时大限之日就不远了。大部分患者会缺氧而死,因为控制呼吸系统的神经已经被病毒控制了不能再发号指令,所以肺部的扩张就会停止,到这个时候就是神仙也难救了。
通常情况下看,病毒的毒性和感染数量成反比,越早的毒株毒性就越强。特别是RNA病毒,因为结构不稳定,它们变异的概率非常大,经过自然筛选后,最终留下来的都是传播力强毒性较弱的毒株。新冠病毒就符合这个规律,奥克密戎相比之前的德尔塔毒性已经下降了很多,但是狂犬病毒好像并不受这个规律制约,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狂犬病毒为什么几千年时间过去了,它的毒性还是没有降低?
其实病毒的毒性变弱并不是变异的结果,而是病毒宿主被动筛选的结果。变异是没有方向性的,病毒上的碱基对发生突变后,新的病毒也可能更加致命。但是毒性更高的病毒的传播链会随着宿主的死亡而断掉,宿主死了病毒也会跟着死亡,这样一来传播能力就会大大降低,最终留下来的都是毒性较低的毒株。
这个筛选过程是用宿主的鲜血换来的,就拿新冠来说,如果没有人为的升级新冠病毒,那么它最终会变成一个大号的流感。但是狂犬病毒就不一样了,在狂犬病毒的传播链里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动物那就是蝙蝠。
狗、猫、狐狸…这些动物在感染狂犬病后大概率会死亡,但是蝙蝠不会。蝙蝠的抗病毒能力非常强,它们的体温时刻保持在40,这个温度下不管什么病毒活性都非常低,活性低,变异的几率就很小。
此外,因为不能杀死蝙蝠这个宿主,所以毒性强的狂犬病毒也不会随着宿主一起死亡,依旧可以在自然界传播,狂犬病不论变异多少种都会一直存在蝙蝠体内。所以哪怕经过了几千年,狂犬病毒的毒性还是没有降低,依旧保持着超高的致死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