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杂文《我儿没儿》

(2017-10-10 14:37:24)
标签:

解放日报

杂谈

分类: 社会热点、新闻

杂文写作笑不露齿

彭友茂

  作为“感应神经、攻守的手足”,寓庄于谐,富有幽默感,应是杂文写作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
  幽默或曰幽默感,自然离不开笑。而“笑”,又有微笑、大笑、狂笑,嗤笑、耻笑、讪笑、奸笑,莞尔而笑、粲然一笑、哈哈大笑、咯咯地笑、纵声大笑、掩口胡卢而笑,等等。在这些种类、状态、情感千差万别或大同小异的“笑”里,我独爱语莫掀唇、喜莫大笑的“笑不露齿”。
  被誉为“彭城女侠”的老作家袁成兰的杂文《我儿没儿》,堪称一篇“笑不露齿”的佳作。该文不长,照录如下:
  一只破瓢伸到我的面前,“大姐行行好,给点吃的吧!”原来是位衣衫褴缕的老者在向我行乞。
  “大爷今年高龄多少?”
  “82岁了。”
  “下这么大的雪,为什么出来要饭?”
  “家里没有吃的。”
  “家里还有什么人?”
  “没有人了。”
  “那你怎么不进养老院?”
  “我不够条件。”
  “什么条件?”
  “无儿无女。”
  “你有儿吗?”
  “我有儿。”
  “你儿咋不养活你?”
  “儿子进了养老院了。”
  “那你咋不进养老院?”
  “因为我有儿,我儿没儿。”
  作者不愧是画家、剧作家、杂文家。她的多才多艺,像锥处囊中,在这篇短而又短的杂文里,“其末”立现:她运用白描的绘画技法,单用墨色线条,不必藻饰与渲染,寥寥数语,就把一位老年乞丐的身世、家境勾描出来。从头到尾,没有半句议论,一番对话结束,将本文要抖落亦即要反映、揭露的问题和盘托出。这一番对话,很像戏曲舞台上的角色对白。作品内容本身不会让人笑,可作者设计、构思短杂文,别开生面不落俗套不枝不蔓,不是戏曲、类似戏曲舞台语言的极其节约(几近“吝啬”)、简括,却又让读者在会心的悦读中,发现和品尝到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笑不露齿”,读者由此领悟到,含蓄、内敛、温情脉脉的笑不露齿,远比开怀大笑、哈哈大笑那类开放、张扬的笑,来得妩媚、温馨、妖娆,并且还由喜转悲,感受到了问题的荒唐、滑稽,可叹、可笑和苦涩
  其实,说作者设计、构思了这篇杂文,并不确切。事实是,有一年大雪后,作者与民政等部门人员一同下乡查看灾情。文中的乞讨者是当地某县某乡一位92岁(文章中降了一旬成82岁)的老人。老人的儿子(没儿)进了养老院,老人则因为自己“有儿”,便没能进养老院,只好四处讨饭。这种让人闻之心悸、心酸,一时又徒唤奈何,颇有点“本末倒置”、胡俚戏味道的真人真事,正反映了民政救济政策某些条款的缺失,反映了某些机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本本主义,养尊处优,尸位素餐,不实事求是。
  正是碰上了这样一件“实事”,作者得来全不费工夫,凭借杂文作家担当精神的责和勇,通过艺术修养的厚积薄发——“百炼钢成绕指柔”,稍事整理、提炼、加工,恢恢乎游刃有余,一口气下来,拟就了一篇有滋有味的经典杂文。
  令人欣慰的是,此文一在当地媒体面世,就引起了故事发生地县委主要领导同志的关心和重视,很快落实、解决了讨饭老人的养老问题
  《我儿没儿》,笑不露齿,文字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充满了张力、活力,味道醇厚、绵长。它让人想起刘禹锡《陋室铭》里起笔的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启发广大杂文作者乃至所有“舞文弄墨”者:话不在多,管用就行;文不在长,出彩则名。

评:照章办事,不会犯错,不会受罚。解不解决问题,这些人不关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