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
【不是每个人写出的话都永不磨灭的】
坦然地站在一边
莫言得奖之后,受到了各方关注。 12月7日,他以《讲故事的人》为题,在瑞典学院向全世界讲述他的故事,故事讲完后,听故事的人全体起立,用持续近3分钟的掌声向他表示致敬。
莫言说:“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地,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 ”
他认为,“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莫言把自己定位成 “一个讲故事的人”,“我的早期作品中,我作为一个现代说书人,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但从《檀香刑》这部小说开始,我终于从后台跳到了前台。如果说我早期的作品是自言自语,目无读者,从这本书开始,我感觉到自己是站在一个广场上,面对着许多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是世界小说的传统,更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也曾经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事花样,但我最终回归了传统,当然,这种回归,不是一成不变的回归”。
他说:“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
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无疑是本年度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中国本土作家首获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标志着以莫言作品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登上世界文学之巅,更代表着蕴含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文学已走向世界。莫言及莫言作品在海内外引发关注,掀起了一股“莫言热”,这场迟到的狂欢,不仅提升了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也再次让公众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2012年10月11日,无论对于莫言还是中国,都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瑞典学院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委员会授奖词称,“他的魔幻现实作品融合了民间传说、历史与当下”。
消息传来,国人振奋。一夜之间,莫言成为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作家,个人商业价值暴增,创作手稿飙升,作品洛阳纸贵。全国各地出现了抢购莫言作品的热潮。当当网数据显示,莫言获奖当天,所有莫言书籍销售近万册,增长20倍。莫言的签名本在孔夫子旧书网被热炒到最高198888元,国内多家出版社争先推出各个版本的莫言作品集。上海文艺出版社“莫言作品系列”已印刷了近2亿元码洋的图书,而据推出了莫言文集的精典博维公司公司统计,截至12月,莫言新书的销售码洋超过1.5亿元。海外版权方面,莫言作品目前已被翻译成近100个语种。
莫言得奖,不仅仅引发了一场文学热,甚至全社会都出现了疯狂“消费莫言”的势头,呈现出比莫言作品还要恣肆的“魔幻现实主义”。
莫言10年前的手稿飙升至120万元、网店出现特别标注“莫言故乡”的“高密火烧”和烤鸡、莫言签名书在网上加价售卖,最贵的《透明的红萝卜》要价10万元。莫言故乡拟弘扬红高粱文化,打造半岛特色旅游带,“红高粱景观复建工程”箭在弦上,当地旅游部门还设计了“莫言故居二日游”的线路。
从瑞典领奖归来的莫言,受到了来自各地的演讲邀请,有人把出场费飙到了一场10万元;各地电视台春晚也来凑热闹,纷纷向莫言发出邀请。
莫言创作多年,作品丰富,但在图书市场上,销量长期不被看好,2011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后,才稍有提升,但并未改观。直至此番搭上诺奖快车,才一“诺”千金,其作品立即成为价值连城的珍品。
莫言的成功,给中国文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一位评论家尖锐指出:“就当代文学家文风和文品而言,对比默默耕耘的莫言,整日夸夸其谈追名逐利之徒应该感到羞愧。作家的成就最终还是以作品说话,没有作品支撑的头衔,没有实际价值。”
同时他表示,就文学流派而言,走纯文学之路虽然寂寞,但它是亘古不变的正确途径,“当下中国文学的局面不容乐观,纯文学正在被弱化,庸俗文学肆意纵横于文学殿堂,甚至到了拿严肃历史、经典名著开涮的地步。此次莫言获奖,是对走纯文学之路的一次褒奖。虽然这是老外给的奖,显得有点悲情,但足以证明,庸俗文学只能煊赫一时,只有纯文学才可以跻身世界文学之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