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社交能力,你曾担心过么
(2009-10-16 16:01:43)
标签:
幼儿社交育儿杂谈 |
分类: 育儿记-学前 |
如今,孩子们社交能力的发育和开发已经受到普遍关注。
-- “据心理学家多年的研究,许多成年人的不善交往、拘谨可以追溯到他的幼儿时期。如果孩子的拘谨、不善交往在幼时得不到解决,那么他的不合群、不爱与他人交往的个性将会妨碍他今后事业的成功。”
-- “一些“冰箱型”的孤独症的孩子似乎是特例,但这些孩子往往是由于在儿童早期(三岁以内)没有获得足够父母的爱造成的。”
……
看到这样的描述,新手爸妈一定会不禁寒颤——“我的宝贝可不能这样”!
每当外出时,宝宝紧紧拽着妈妈的手指不肯松手,
每当邻居从旁经过时,孩子总是搂着爸爸的腿一动不动,
每当同龄孩子上前打招呼时,宝贝儿却低下头去,偷偷的看着“外人”,
……
为人父母,我们不禁担忧——“我的孩子可不能这样”!
于是乎,人们不再纸上谈兵。
父母们竭尽全力创造各种条件来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早教中心、童趣乐园,最近甚至盛行儿童社交网站。哇噢!!!
其实,我也确曾有过这样的忧虑。
那段时间总是觉得Benny应该再“外向”些,再热情些,再活泼些……
于是,为了营造一个全新的氛围,我们报名参加了Gymboree的短期班。
第一堂是音乐课,Marti是位开朗的男性外教,
这也是我选择课程的主要原因——Benny总是无法和男性相处融洽。
当我们来到教室门口的时候,其他的小朋友早已跟家长开始“热身”了。
只见,教室中央摆着一面热带雨林图案的大鼓,小家伙们拿着鼓槌热闹的叮咚作响。
Benny回过头来用好奇的眼光看着我,我微微的点点头示意他也可以过去试试。
他迟疑了一下,之后还是小心翼翼的坐到大鼓前。
儿子没有敲鼓,而是伸出食指,开始一个个的给我“介绍”大鼓图案里的各色动物,
“狮子,老虎,猴子,长颈鹿……”
起初,他还是小声跟我嘀咕。后来越说声音越大,越说越兴奋,手舞足蹈之下也吸引了其他小朋友,
大家开始热闹地“讨论”起来……
过了一会儿,Marti走进教室,微笑着跟Benny打招呼(老师知道这是Benny的第一堂课)。
可能是老师的亲和力使得Benny以前抵触陌生男性的情绪没有再次出现,
反而随着课程的进行,他一点点地开始喜欢上和Marti跳舞,唱歌(其实Benny也就是跟着哼哼两下~~)
还经常主动上前帮老师拿道具,收拾东西。
我注意到,上课时儿子的目光几乎没离开过Marti。
是兴奋?新奇?不管怎样,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下课之后,Marti对Benny大大的表扬了一番,
说他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很友善,总是爱笑~~
我当时真是很有满足感。
但事后我问自己,满足感到底来自哪里?
是早教课程真的起到一定的作用?
是Benny本来就够活泼开朗,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不用去担心,去培养?
也许两者都是,但又不应该完全是!
其实,社交能力是孩子的一种本能。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表现的方式和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一方面,父母不应过分担忧孩子尚未健全的社交能力,因为有时那可能只是每个孩子必须经历的过渡阶段;
另一方面,作为家长确实应时刻关注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心理变化,正确引导,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和氛围;
当然,家长也必须要以身作则,注意自身的社交行为和社交习惯,给孩子树立正面、积极的社交形象才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