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遭遇了历史的瓶颈
(2022-09-15 23:55:54)
20世纪60年代,现代心理学出现了一次新的革新运动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出现之前,欧洲的一些心理学家持存在主义有学家的观点,以尼采、萨特等人的理论为基础,发展他们的心理学理论。其中包括罗洛·梅,因此说,罗洛·梅是一位介于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之间的心理学家。1909年,罗洛·梅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艾达,父亲在基督教青年会任职。他的童年经历颇为坎坷。父母多年来感情不和,经常吵闹、分居,最终离异,他的姐姐为此精神崩溃,患上了精神病。罗洛·梅进入密歇根学院主修英语,后来因为参与出版激进的学生杂志被迫退学,转入俄亥俄州奥伯林学院,1930年获奥伯林学院文学士学位。
毕业后,他到希腊教书3年,期间,他在欧洲广泛游历,参加了阿德勒在维也纳山区举办的暑假培训班。可以说,罗洛·梅最初对心理学的兴趣就是来白这次培训经历。1934年,他回到美国,在密歇根州立学院担
任学生心理咨询员,后来进入纽约联合神学院,1938年,梅从细约联合神学院毕业。1948年,罗济·梅拜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为师,开始系统地学神分折的理论和方法。1946年,梅开设了心理咨所,用特种分折方开行医。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学习临床心理学。然而,罗洛·梅并设有在特神分析这条路上走下去,而是发展出以存在主义为基酷的存在心理疗法。这与当时的社会风俗、心理学发展和他本人的选择都有关系。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罗洛·梅患上了肺结核,不得不住院疗养。患病的经历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疗养期间,他大量阅读精神分析和存在主义哲学的著作,尤其是弗洛伊德和克尔凯郭尔的著作。病愈后,罗洛·梅
以《焦虑的意义》撰写博士论文,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第一个获得临床心理
学博士学位的人。
临近50年代,精神分析学遭遇了历史的瓶颈。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社会风俗的开放会缓解本我和超我的冲突,减轻心理治疗的负担。事实恰好相反,更多人走进心理诊所,接受心理治疗,这些人的病症是自我空虚、焦虑、无价值感。精神分析学对此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一些精神分析学家急切地想要在弗洛伊德的理论框架内寻求解决办法,另外一些精神分析学家则开始怀疑自己相信的那一套理论,其中包括罗洛·梅。在社会风俗开放的年代,变态心理已经无法用性压抑来解释,如果继续停留在弗洛伊德的框架内,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另一方面,席卷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也为困惑中的心理学家找到了出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大力倡导存在主义哲学的则是法国的哲学家萨特。存在主义研究的对象是个人,中心问题是个体生存以及个人存在的意义。存在主义哲学家将个人放在社会里,研究个人在社会中面对的焦虑、孤独、空虚等困境。存在主义哲学的另一个观点是个人的自
由选择。人拥有自由选择的能力,如果个人放弃了自由选择的权力,将选择取交给社会或他人,就会进入一种非真实的存在状态,丧失自我个性:潜能无法发挥,从而逐渐产生空虚、自我疏远、生活毫无意义等痛苦的体验情绪。显然,存在主义的观点比弗洛伊德的理论更有寇义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