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也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是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偏差。自卑感强的同学为了不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缺点和弱点,他们不敢面对自我和生活,不愿主动、坦率地与人交往,对有竞争性的社会活动采取躲避态度,从而使自己处于封闭、畏缩境地、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心。例如,有的同学学习成绩不好,于是总觉得自己脑子“笨”,不是学习的料,和同学在一起总觉的抬不起头来;有的同学,特别是男生,长得又瘦又小,在那些强壮高大、威武有力的男同学面前,难免会愧不如人,甚至自惭形秽。同样,一个女生要是长的五大三粗,黑黝黝、胖乎乎的,或者体态干瘦,相貌不佳,在那些白白净净、眉目清秀、丰满窈窕的女同学跟前,也难免会感到自卑;有的同学在农村,衣着服饰、乡里方言、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都与城市同学有一定差异,无形中也会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些同学产生自卑心理是因为对新学校的不适应和思想准备不充分。
初中时的尖子生到高中的尖子班成了普通生,那种以前的自豪感、自信感、优越感也随之消失,转而产生了自卑感和焦虑情绪。
长期被自卑情绪笼罩的人,不仅会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而且也会使生理发生变化,影响体内各系统的生理机能和新陈代谢。生理的变化反过来影响心理变化,加重心理上的自卑感。不仅如此,具有这种心理的人不但会阻碍自己的进步与渴求,甚至影响一个人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使人不断地平庸以致堕落。在人的一生中,每一天,每一刻都至关重。都是生命之流中的一段完整而宝贵的时光,又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正,蕴藏并实现着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这就决定了人的心理状
态如何,对实现人生价值是至关重要的。
自卑同样如此。能否积极而正确地对待它,也就决定了能否成功。如何消除自卑心理?
第一,正确的自我评价。就心理素质而论,一些中学生之所以因外貌不佳而自卑,是因为,他们把这天生的、自然的因素看得很重,认为可以决定自己的社会地位、人生价值,而忽视了智慧、意志、人格等内在素质,看不到它们对于人生的决定性意义。我们不要把别人的眼光看得很重,视作对自己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议论人的雀斑面孔或单眼皮,讥笑别人的形体,必然是极少数人。大多数心智和德行正常的人根本没有这类卑俗的嗜好,我们应该明白,对自己的人生起决定作用的恰恰不是别人的毁誉也不是种种随意性的品评,而是自己,是自己正确的自我评价、坚忍不拔的自我努力。
我长得丑,但我品行端正,注意修饰,乐善好施,主持正义,见义勇为,不卑躬屈膝,不低三下四,学业优秀,照样赢得同学们的尊敬。我的综合形象是美好的,那么外表丑些又有何妨,美往往表现于你的品行与个性之中;家庭收入少那是客观存在,但它能促使你养成勤俭节约、不爱慕虚荣的生活作风;身体残疾,业余时间虽然不能参加很多活动,但客观上为你赢得了很多学习时间,能促进学习;一度受挫令人懊丧,但它能给你以教训和动力,向成功的目标奋进。生活中有沙漠,但是更多的是绿洲。当我们学会辩证地、发展地看待事物,学会看事物的本质,我们所看到的和感觉到的恐怕就是另外一种东西了。马克思十分欣赏这样一句格言:你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只是因为自己跪着。不信你站起来试试,你一定能发现,自己并不注定比别人矮一截。请用这句话来鼓舞自己吧。第二,重建自信,加强意志锻炼,明确奋斗目标。我们知道,一个有远大理想、知识渊博、生活充实的人是不会自卑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集中精力,矢志不渝地努力奋斗,那种自卑心理就会不驱而散了。
我们如何建设真正的自信?这种自信不仅能够不断发现自己各方面的优长之处,而且使周围环境也对你有这方面的相信。反过来,环境的相信又烘托你的心理,使你能够在这方面越来越有发展。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条件,横扫身上的一切自卑情结,这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人都有54自卑情绪,如何对待自卑情绪是成功者和不成功者、人生完整者和不完整者的区别在铸造自信的感觉时,有三个方法是特别行之有效的:一是对自己要经常地、始终不断地实行肯定的方针,对自己的每一个
长处、进步都要肯定是要敢于把自己肯定的东西表达出来。在讲自己优点的时候,不要脸红,不要不好意思,用不着过度谦虚,要善于表达。天下有很多东西,表达出来才能确立。
社会中有很多成功的人,搞经济的、搞政治的、搞文化的、做生意的,其实每个能干的人都有善于表达的才能,要深刻体验这里的奥妙。人们就是因为自信才滔滔不绝地表达自己的东西;在表达的过程中又感染了别人,使别人相信他,他越发建立了自己的自信。所以,“善于表达”的权利是个幸福的权利。人是一个有语言的生物,当你不善于用语言表达的时候,你的任何才能和才华都不能确立和发展,这里的奥妙特别重要。大家发现自己有任何长处,有任何先见之明,有任何高人一筹的见解,有任何想法,都要善于表达。但是不要言过其实。三是要敢大声讲话。凡是在生活中自信心不强的,在行为中一个集中体现,就是在大声说话上有盲区。在所有的场合,需要大声说话的时候你都要大声说话。第三,要有意识地加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多参加集体学习、发言、竞赛、野游、调查等活动。这样既增长见识,预防或克服孤陋寡闻、忧郁等产生的自卑感,又可以减轻或解除自卑感带来的心理压力,保持心理状态的正常。通过与环境交往联系,可以逐步培养自己的集体感和荣誉感,克服患得患失的个人主义思想,发展和增强自己的挫折忍受力。生活的强者没有自卑,而在于摆脱自卑,超越自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