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很多研究者都认为目标设置和目标追求过程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个体根据各个目标的价值、难度等仔细地选择,并使用他们认为最佳的方式有目的地追求目标。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意识并非目标导向行为的先决条件。目标是行为满意状态或结果在个体头脑中的表征。目标受到动机和认知规范的支配。
与社会态度、刻板印象、图式等一样,目标也可以通过相应环境特征自动激活,并在个体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指导行为。个体可以自动地、无意识地采纳和追求目标,目标的自动激活对社会评价、社会行为和主观经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990年,巴奇(
Bargh)提出了目标的自动激活模型。模型指出,尽管很多目标都是个体有意识选择和考虑的结果,但有意识选择并非目标激活和操作的必要条件。与社会态度、建构、刻板印象和图式等一样,目标在个体头脑中也是有所表征的。既然建构和刻板印象能够被相关环境刺激自动激活,目标表征也应该具备这种能力。如果个体在一定社会情境下长期重复、一贯地追求某个目标,该目标就会在个体头脑中自动与相应情境表征建立关联。
如此一来,环境中的情境特征也就可以自动激活该目标。自动激活的目标反过来又可以自动激活目标计划,从而使计划与环境中的目标相关信息建立关联并得以实施。目标激活和操作的整个过程可以在个体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发生。总之,目标的自动激活理论认为,目标是行为满意状态或结果在个体头脑中的表征,此表征中包含目标、目标追求情境和目标追求手段。目标可以通过相应情境线索自动激活,并在个体意识不到的情况下指导目标导向行为。研究者往往通过启动技术激活被试的无意识目标。之所以称为“无意识”,是因为被试并非有意识地选择了目标,而是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采纳或追求了目标,
自动激活模型提出以后,心理学研究者围绕目标的无意识追求进行了大量实证考察,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本节拟对以往研究进行总结,考察无意识目标激活的手段和无意识目标的追求,以及无意识目标与有意识目标的异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