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中关于自我概念的一般定义各有不同,有的认为是在特定情形中关于某一高特殊性技能的一组信念;有的认为是对诸如懦弱或性格缺陷——不能应对日常生活中的需求、期望和问题—或者是超人或天才,这样的自我的总体全面的观点。
对严重的焦虑症患者而言,绝大部分的生活情况都存在威胁,因为“不适当的表现让他不断受到负面的评价,遭拒绝。脆弱性的观点可能发展为绝望无效的观念。而这会导致放弃的想法,放弃正常的目标,却期望得到正常的回报。此时自我概念已经从焦虑转向了抑郁。
在广泛性焦虑障碍中,自我概念的观点可通过分析直接的人际冲突的情形反应来阐述。例如:与权威人物的冲突(例如,老师、老板);与群体的冲突(例如,在公共场合说话);服从能力的直接评价(例如,参加考试、竞技运动);服从社会评价(例如,约会);和陌生人的冲突(例如销售员)
先前的冲突都涉及一个人生活的重要方面—即,所知觉到的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得尊重、个性被接纳、权利得到认可的能力。一个人是通过评价来判断的(至少他认为是这样)。即使他不被他人判断,他也可以认为自己可能损失惨重而严格地评判自己的行为。自信心的下降导致了焦虑感或实际的焦虑持续偏低。由于这种焦虑背景,一些由于诸如疲劳等因素而带来的进一步的效能降低就可能损害对思维和行为的自我控制感。此外,一次激烈的对抗可能产生言语和行为抑制,从而进一步限制效能感和降低自信心。
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不同于抑郁症患者,他们能看到自身人格的积极方面,并且也能区分自我持续概念带来的不恰当行为的后果。他认为自己存在行为缺陷,而没有人格缺陷。因此,他便会认为“我出洋相了”一这一陈述表明在行为之前,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傻瓜,也不会认为出洋相是因为他的人格或者是持久的性格引起的。然而,抑郁症患者则会认为这是一个不适当人格的无能表现。焦虑者的自我意象围绕着对情形中知觉到的风险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