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性人格者普遍具有矛盾的自体(self)意识和他者意识。他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是特殊、不同寻常的,即具有夸大的自体(
grandiose
sell)2。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多数强迫性人格者报告在儿童、青少年期认为自己全能(无所不能)和(或)超能(比任何人都更有能力),甚至认为自己拥有超自然的力量(例如认为通过修炼可确保自己和家人不死)。
强迫性人格者的自体完全感(人格上的完美、无可指责、没有缺陷)、全能感(样样都能)和超能感(比所有的人都有能力)作为强大的动力,推动自体逐渐发展出对非凡成就、权力和地位的强烈追求。但是,强迫性人格者的自体在夸大之外,还同时有一个截然相反的状态:常感自己一无是处、特别弱小、有致命的缺陷—我们可以把此种自体状态称作“渺小化”。与这渺小化自体(
insignificant
self)相关的是羞耻感(认为自体是糟糕的、不被人喜欢的、有罪的)、无能感(任何事情都做不好)和低能感(比任何人都差、都要弱小)。强迫性人格者常用“自卑”“不自信”等词语形容自己的这个状态。强迫性人格者兼具夸大自体和渺小化自体,兼有完全/全能/超能感和羞耻/无能/低能感,他们希望自己十全十美、非同寻常,需要来自他人的过度的赞美,同时又会表现得很低调、谦卑、有负罪感。因此强迫性人格者既有阳性自恋的特点,也有阴性自恋的特点。
强迫性人格者的两种极端的自体意识,不但同时存在,也有互动关系。强迫性人格的自体意识往往是弱小的,对全能、超能的渴求,是对弱小的自体意识的补偿。这种补偿构成了对自体进行夸大并维持夸大自体的最强烈的
“我不是一般人”或“我不是普通人”,这些是强迫性人格者普遍的想法。
Kohut(1968)的自体心理学中夸大自体是核心概念之动力。也就是说,强迫性人格者的阴性自恋是更为稳固的成分,该成分对阳性自恋起到强化作用。在强迫性人格的“内化的客体”,也即他者这一端,也有这种二元对立的性质。
一方面,强迫性人格者逸想(
fantasize)完美的他者形象(可称为“神化他者",
),并相信全心全意、十全十美的客体的存,在现实中寻求相应的客体。他们的神化他者包括神化的权威他者和神化的非权威他者。他们把自己认同的权威他者(偶像)神化,相信对方有神奇的能力和德性,希望得到权威他者的无微不至的支持和关怀。除了权威他者,他们也希望得到非权威他者的全心全意的支持和赞美。
他们还需要另一类介于权威他者和非权威他者之间的他者,此类他者作为自体的“伙伴”而存在被
Kohut称为“孪生自体客体”强迫性人格者内心又有极端邪恶、残缺的他者的形象——魔化他者并在现实生活中把这种形象投射出去正如两种自体意识,两种他者意识也是在充满张力的状态中互动,强追性人格者眼中的那个完美、理想的偶像,或者那些可爱的非权威他人,经常转化为低劣、邪恶鬼”,一旦让自体感的度鬼相反的情况也并不鲜见。那个“邪恶低劣的魔并不是强迫性人格受到了来自他者的关爱和赞美,也会变成美好的天使有的他者成分都被神化或魔者的所有的自体成分都是被夸大或渺小化的,也不是所在动机过程的核化的,但是被夸张的自体、被神嚏化的他者是期式内在关系结构它们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自恋结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