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投射认同具有沟通的特征。它是一种互动过程和现象,因而,将会引起被投射者的某些情感和行为,在精神分析治疗中则会唤起分析师的情感或反移情,它们是患者内部世界的反映,所以,认同,可以发生在投射者身上,也可以发生在被投射者身上。投射认同必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投射者与接收投射者在潜意识层面进行的双向互动过程。当然,分析的反应不一定完全来自患者的投射认同,还有一部分,来自分析师自己的反移情因而,我们也可以把投射认同称之为“沟通式投射”或“投射式互动”。投射认同具有多重功能,比如,控制客体、获得客体的特性、排除自身坏的部分、逃避分离及沟通等。
体表象与客体表象,进而形成儿童的心理结构。这样的过程重复进行,最终完成对于儿童结构的塑形,塑造儿童的内部世界和心理现实。母亲通过“阿尔法功能”,接纳、保留、吸收、并消毒这些被投射进来的“贝塔元素”这一过程叫做容纳过程,也叫阿尔法功能,母亲也因此被称之为儿童的容器。一个精神分析师与一位来访者,如果重复了上述过程,我们也称这位分析师为患者的容器( container),患者被称之为被容纳者( contained)。所谓的精神分析的本质,就是精神分析师作为一个容器,接受并加工患者的无法忍受或接纳、并投射给分析师的心理内容,然后患者再将被分析师容器转化加工过的内容内化的过程。在精神分析过程中,这种过程不断重复,使患者的内心世界发生改变。
(4)关于两种心理状态( position):两种心理状态,是克莱因的心理发育理论的框架,它代表着儿童的两种焦虑以及与焦虑相对应的防御。
1)第一种状态,被称之为"偏执分裂状态( paranoid-schizoidposition)”,用偏执和分裂来命名,是因为在这种状态下的内心世界,有点接近于一个患了被害妄想的精神分裂患者。偏执分裂状态,是在儿童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通常是出生的头四个月,在这种状态中,婴儿生活在出于自我保护目的的极端的被害妄想中,害怕自己被杀戮,内心中破坏冲动、伤害性妄想和施虐焦虑占据优势地位。根据克莱茵的观点,这种焦虑的本质是儿童的破坏性冲动或欲望。此时,婴儿的受挫耐受性很低,情绪的活动是分裂的、好一坏两极化的,要么极端的好、要么极端的坏。为了保持所需要的好的客体,婴儿通过投射他自己的恨和恐怖,疏离坏的客体,从而以分裂的方式,分离出自已无法承受的情感。简而言之,偏执分裂状态,是一种儿童自身内部的破坏冲动产生的施虐焦虑,被分裂外射的结果,导致儿童把精力专注于自己的生存威胁,导致儿童启动否认、分裂和投射认同的比较原始的防御机制。在这种情况下,自身的坏的部分,被投射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