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中,人们在承受压力时或许能够得到较多地来自他人的支持。就像我们前面讲过的,社会支持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处理压力。
在众多研究的基础上, Scheier和 Bridges区分了容易产生疾病的4组人格因素:
(1)易发怒和具有敌意。这类人遇到挫折或逆境时往往采取对立的态度,消极地看问题。由于人们在应对消极信息时会采取夸大的策略,这种策略和易发怒联系在一起,使得个体的不良情绪大大加强,最终会损害免疫系统,促使疾病的产生。
(2)情绪压抑。如果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很好地与人沟通,寻求一种积极的解决方法,而只是一味地压制自己的情绪表达,则可能会受到疾病的困扰。一个人在压抑的情境下不愿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对自己抑郁情绪的过分压抑是癌症产生的最主要因素。 Eysenk指出:“已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说明在人格与应激以及疾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人格与应激因素是癌症产生的重要原因。”
(3)失望感强烈。埃里克森在其人格发展理论中指出,当人生步入老年的时候,存在着自我完善与绝望的冲突。此时个体会回顾自己一生中所经历的事件,如果他们在先前的各个阶段能够成功地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就会产生人生的完美感;相反,如果他们在回顾以往的岁月时感到自己失去了许多机会,选错了方向,就会后悔莫及,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在以后的生活中萎靡不振
(4)悲观与宿命。悲观宿命者因为缺乏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常常被消极情绪所笼罩,并且他们认为这些不好的东西是自己命中注定,所以常常失去主动性,越想越不好,最终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与此相反,乐观与具有控制感的人就完全不同。 Lobel研究了129名20~43岁高危产妇(患有糖尿病、高度紧张、胎位不正、有出血症状等)乐观态度与生育健康之间的关系,发现这些产妇持有的乐观态度与怀孕期间的饮食和锻炼有着紧密的联系,悲观的孕妇生下的孩子的平均体重较轻,分娩时紧张程度更高。
前一篇: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特点
后一篇:生活中如何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