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案例--自卑

(2020-12-07 10:38:38)
 自卑【案例】张某,男,19岁,高职二年级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 因为来自农村,觉得自己在服饰、语言、动作、甚至风度上都不及城里来的同学,而产生了处处不如人的消极心理。但同时又不甘心,不服气,想以优异的成绩来显示自己的才能,但往日被称为“秀才”的他,尽管花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成绩却总是上不去。由于太过紧张,连英语三级考试都没通过。这些无形的压力使他抬不起头来。过去理想至上和极其自信的他,现在觉得低人一等,感觉无限的忧伤、压抑、烦恼和痛苦,以至整天心神不定,注意力不集中,晚上失眠。 全某,女,20岁,高职三年级学生,身材矮小,身高不足 1.45米。全同学说,“从小开始就比别人要矮半个头,处处受人欺负。但是我很坚强,我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显示我不是一个无能的人,我的努力也获得了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上了大学,我也一如既往,可是我感觉力不从心。参加活动,竞选干部等,不仅考虑你的成绩,还会考虑很多因素。而且听说,用人单位也非常看中身高。我便开始痛恨自己身材矮小,埋怨上帝怎么对我这么不公平,甚至觉得自己不该带着二等残废身体来到这个世界上,于是整天情绪低落,无心看书,我该怎么办?”

        【太原心理咨询师分析】 从张同学和全同学痛苦的叙述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存在的自卑感。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人人都有,只有当自卑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正常进行时,才归之为心理疾病,也有的称之为变态自卑。 首先我们必须区别常态自卑与变态自卑,同学们可以对照一下自己。

 (1)背景事件不同。常态的自卑是在自己与具有可比性的人相比,的确不如人之时产生。而变态的自卑是与人作不切实际的比较,目光只盯在别人的优势方面和自己不足之处,并加以夸大,以绝对主义的思维来考虑事件的结果。无论大事小事,总是做出:“我不行”、“我无能”的结论。有时甚至毫无缘由、毫无根据、莫名其妙地产生自卑。

 (2)时间长短不同。常态的自卑产生在事件的前后,一般作用的时间与该事件的意义、难度成正比,即事件的重要性及影响越大、难度越高,自卑情绪越强。变态自卑则时时自卑,处处自卑,“无能感”经常环绕在心头,成为一种主导心境,这种人看什么都是灰色的、悲观的,失败主义成为生活的基调。

(3)效能性不同。常态的自卑会转化为成长的动力,激励人奋发向上,充分发挥潜能,推动人走向成功。变态自卑则不能使人产生动力,反而被其深深地压抑,使人变得抑郁、沉默、退缩,以至于最后被自卑所压垮,做出令人意外的变态行为。自卑有两个发展方向,或者化自卑为动力,或被自卑压垮,其结果完全在于个人如何把握。常态自卑与变态自卑也并非一成不变,常态自卑如果高度沉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又不善调节,很容易转化为变态的自卑。而变态自卑如果及时得到心理干预,也可以使人走出生活的阴影,塑造出一个很强大的、自信的自我。

        自卑感产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原因是以下几点:

       一是个人的某些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生理方面的不足、心理方面的缺陷都明显对人有影响。如有的人因为身材矮小或相貌丑陋而感到自卑,有的人因为自己的记忆力、理解力差而自卑。这些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而无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心理学家认为,人自认为是怎样一个人比他真正是怎样一个人更加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是按他认为自己是怎么样一个人而行动的。自卑的同学正是自认为自己有缺陷,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从而表现出更多的自卑心理。

       二是自我的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也就是说人们总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自己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的长短优劣。而自卑的同学,在认识自己时,通常都是建立在不正确的社会比较上,他们习惯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或者是与某方面的“明显”人物去比。这样比当然是越比越觉得不如别人,越比越泄气,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心理。

      三是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自卑的同学在任何活动之前,都由于认识不足,常有一种“我很难成功”的消极的自我暗示。由于事先有这样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强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在学习和交往中,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就会抑制能力的正常发挥,结果造成活动的失败。而失败的经历又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先前消极的自我认识,造成一种恶性循环,使自卑感进一步加重。四是具有内向的性格的人更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内向性格的人存在五种类型:孤独型、思考型、丧失自信型、不安型、冷静型。其中丧失自信型的人自卑感重、自责、有强烈的罪恶感。这样的同学往往特别敏感,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所以事事退缩,处处回避。结果交往活动变得越来越少,不敢交往、害怕交往,对交往活动变得忧虑甚至恐惧。只看自己的不足而忽略了自己的优点,这样就会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的恶性循环,使自己越来越自卑。五是挫折和影响。挫折的经历和不恰当的归因也容易导致自卑。作为青年大学生,有许许多多的幻想和希望,为将其变成现实,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作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地不能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如果不能正确归因,则得到的尽是消极的反馈,挫伤了他们继续参与活动的锐气,使他们在冷淡和嘲笑中变得苍白无力,渐渐形成自卑。

    太原心理咨询师谈克服自卑感的方法:

     (1)正视自己,学会补偿。一个人相貌是天生的,自己无法选择。尽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世界上相貌好的毕竟是少数,且貌美会随岁月流逝而变化,而只有内在美才是人类的灵魂和核心所在,且比外在的美更宝贵、更持久、更有社会价值。请记住:“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与其为自己的长相而发愁、伤心,还不如正视现实,战胜自卑,不断充实自己,利用补偿心理确立自信。 解放黑奴的美国总统林肯,不仅是私生子,出生微贱,且相貌丑陋,言谈举止缺乏风度,他对自己的这些缺陷十分敏感,为了补偿这些缺陷,他力求从教育方面来吸取力量,拼命自修来克服早期的知识贫乏和孤陋寡闻。他在烛光、灯光、水光前读书,尽管眼眶越陷越深,但知识的营养却对他自身缺陷作了全面补偿。他最终摆脱了自卑,并成为有杰出贡献的美国总统。

     (2)合理比较,客观评价。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不但要看到自己的不如人处,还要看到自己的好人之处或过人之处,这才是正确的社会比较。一个人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与他们进行正确的社会比较,才有助于肯定自己,克服自卑感。在与别人进行比较时,我们应该选择与自己各方面相类似的人和事比较。要讲究“可比性”,选择适当的参照系,否则只能是“人比人,气死人”。可以参考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为我们提出的:“待遇要和比自己低的比,条件要和比自己差的比。注意人不是为着和别人进行比较而生存,比较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3)积极的自我暗示,增强自信。当我们干一件事情之前,要有勇气,坚信自己能干好。但在具体施行时,应考虑可能遇到的困难,当遇到某些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暗示自己:“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做好!”“别人能成功,我也能成功。”或者不妨自问:“人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从而增强自己改变现状的信心。 (4)自我满足,自我激励。自卑的同学一般都比较敏感脆弱,经不起挫折的打击。因此要善于自我满足,知足常乐。无论什么事,往往都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因此无论学习或工作,目标不要定得太高、太大,否则,就是受挫。此外,要学会一些自我激励、提高自信的方法。如,一是挑前面的位子坐。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因为敢为人先,敢居人前,敢于将自己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就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把它当作一个规则试试看,从现在开始就尽量往前坐。当然,坐前面会比较显眼,但要记住:有关成功的一切都是显眼的。二是练习正视别人。一个人的眼神可以透露出许多有关他的信息。不正视别人通常意味着,在你旁边我感到很自卑,我感到不如你,我怕你。躲避别人的眼神意味着,我有罪恶感,我做了或想到了什么我不希望让你知道的事,我怕一接触你的眼神,你就会看穿我。这都是一些不好的信息。正视别人等于告诉他:我很诚实,而且光明正大;我非常尊重你,喜欢你。要让你的眼睛为你工作,这不但能给你信心,也能为你赢得别人的信任。三是把你走路的速度加快25%。许多心理学家将懒散的姿势、缓慢的步伐跟对自己、对工作以及对别人的不愉快的感受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告诉我们,借着改变姿势与速度,可以改变心理状态。你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体的动作是心灵活动的结果。一个走起路比一般人快的人,他的步伐在向人们显示,“我要到一个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使用这种“走快25%”的技术,抬头挺胸走快一点,你就会感到自信心在增长。四是练习当众发言。在大庭广众讲话,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胆量,这是培养和锻炼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5)积极参与活动,增强活动成功的体验。自卑的人一般都很内向,很孤僻,总是把自己孤立起来,不愿与人交往,长期这样,心理活动的范围、内容会变得窄小,加之个人认识的局限会使自己陷入深深自卑之中,不能自拔。如果自卑的同学能积极参加交往活动,主动与陌生人进行交往,这样就会增强交往成功的概率。在交往过程中,其注意力就会被他人所吸引,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心理活动就不会仅局限于个人的小圈子,心情会变得开朗。自卑者应有意识地加强同性格开朗、乐观、豁达大度、尊重人、关心人的人交往,逐步摆脱自卑,增强自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