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解读孤独症

(2020-10-31 17:16:17)
     虽然安德烈已经4岁了,但却很少开口说话。当她的妈妈触碰他时,他会躲开,从来没有情感的反馈。其他人看着他时,他不但不愿意与其进行眼神交流,而且会感到不安。他会不断重复一些行为。照料者必须仔细照看他,因为他容易做岀自我伤害的行为,例如用头撞墙。

      上面描述的是一个虚构的孤独症患儿案例。仅在美国,政府官方估计每88个儿童中就有1个患有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这是一种普遍的发育障碍,它会影响到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男孩患这种疾病的概率是女孩的五倍。通常要在儿童两岁半时才能年确诊出孤独症,但在出生后几周症状就会表现出来。目前尚不清楚引起孤独症的病因。194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精神病医师列昂·卡纳在他里程碑式的一篇论文中首次对孤独症作出了描述。他认为,孤独症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与母亲对待孩子的冷漠和不敏感有关系。这一理论被许多心理健康咨询师采用,包括精神分析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贝特尔海姆在他称之为“电冰箱母亲”的理论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孤独症理论。

          这一术语指的是母亲不给予孩子爱,表现得好像她不想要这个孩子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一样。这一系列的行为导致了孩子企图逃离现实,躲进内心世界的保护壳里,把自己包裹起来。后来,行为治疗师如伊瓦·洛瓦斯展示了诸如正强化等一些行为疗法,来教会孤独症患儿开囗说话并参与社会互动。动物科学家坦普·葛兰汀( empleGrandin)就是一个例子,他是一个患有孤独症但非常著名的成功人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