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我心理问题及超越(一)环境失落型

(2020-08-11 17:23:18)
       王某,男,18岁,大一新生。来到咨询室看了看我就问道: “老师,为什么上帝对我这么不公平?”“怎么了”我满脸诧异。听了他的叙说后我才了解到王同学是一名贫困生,家在农村,父母亲常年有病,家里已经债台高筑了。王同学从小就聪明伶俐,也非常争气,自入学以来,学>-7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读高中时,由于成绩优异,学校为其免了学费。本以为可以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可是在高考的时候却得了一场怪病,只上了一般的专科线,因此才来到了高职学校。由于家里穷,没钱复读,为了使父母安心,他下决心来读书。他认为自己只要努力学习,以后也一样能找到好工作,所以能静下心来学习。可是前几天跟以前的同学聊天知道,现在连本科生都难找到工作,更何况是高职生?而且以前高中的同学现在大部分都在名牌大学,于是心理感到很不平衡,怎么也平静不下来。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心理咨询师分析】 王同学从小学习就非常刻苦,而且成绩优异,梦寐以求就是能考上一个好的学校,将来找一份好的工作,减轻父母亲的负担。在他的心里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以后一定要出人头地,他也一直坚信自己能凭着刻苦学习实现梦想,可是事与愿违,高考前由于学习压力、营养不足等患了一场重病,使高考时发挥不理想而只进了高职院校。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再父母亲的百般请求,他暂时摆脱了高考失败时的挫折感,以积极的心态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却由于与同学的谈话又一次陷入了沮丧的漩涡,这主要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属于环境失落型自我心理问题。 在高职院校里,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高考发挥失常而人校的,他们中很多人以高考录取分数线为杠杆来衡量学校,自以为是高考的失败者,负有很深的自卑感、挫败感。加上我们目前的人才供求状况,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另一方面国家机关精简分流,事业单位压缩编制,国有企业减员增效,社会对毕业生的有效需求有所下降。这种供求关系不平衡的 “买方市场”,使得部分用人单位提高了要求,而高职生属于大专层次,因此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而且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高职生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适应岗位缺乏全面的认识,导致社会上大部分人对高职生的不理解甚至歧视。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这部分学生长期处于失控、沮丧、困惑之中。 
      【超越】 王同学的这种表现,主要是因为陷入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是由于挫折、失败和逆境而带来的失落、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理想与现实总是有一定的距离的,作为青年学生,在人生的阶梯上出现各种心理挫折是难免的,关键在于能否正确面对,积极地选择。任何事物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既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那就自然有一个选择问题。毫无疑问应当做积极地选择,这是世界成功学鼻祖拿破仑、希尔集一生研究所得到的最宝贵的结论,被称为“黄金定律”——积极地选择。 王同学要做积极的选择,首先必须树立一些新概念: (1)高考是一次检测,但不是衡量学生才能的惟一标准。考得好固然可喜,考得不理想也不必烦恼。高职学生大可不必自卑,要树立这样的一种观念,“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他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做不好以后,我才知道如何努力去做好”。所以高职生如果能正确对待入学考试,把它作为新的起点,经过努力,可跃上新的台阶;反之,如果沉迷于其中,沾沾自喜,或深陷其中,痛苦不堪,则成为前进的包袱,将会又一次面临挫折。
 (2)文凭和水平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文凭能基本反映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及学习效果。但水平是一个人是否有才能的内在体现。毛泽东是师范毕业。肖楚女是饭堂柜童出身,他们的学识和能力是世人所公认的。现在,毕业生到新单位去,半年里人们会看中你的文凭,但是半年之后,人们就要看你的水平了。因此,高职院校虽是大专文凭,但只要你学得扎实而全面,同样会得到社会的认可。而且你还可以参加国家短线或者长线自考,及专升本考试等,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能力。
 (3)正确认识高职,准确自我定位。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中国的优势产业还是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需要的仍是高级技工,因此高职学生的未来前途将是一片光明。尽管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但社会对其的认识与重视,正在逐步提高。高职学生不应该有自卑感,而应以自己是高职人才的先驱感到自豪和骄傲。
        其次,我们可以学习一定的反向心理调节法。人们面对困境,情绪沮丧,怎样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呢?有一种方法,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常常能使人的心理和情绪发生变化,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心理学上把这种运用心理调节的过程称之为反向心理调节法。它常常能使人战胜沮丧,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人生在世,难免遇到些伤心事、苦恼事,有时会使人痛苦不堪。这时,如果你能用反向心理调节法,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多角度的极力从不幸中寻找、挖掘出积极因素来,就能转忧为喜,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从“山穷水尽”转人“柳暗花明”。 有这么一个寓言说,两个工匠一起去卖花盆,不幸途中翻了车,花盆大半打碎,悲观的花匠说:“完了,坏了这么多花盆,真倒霉!”而另一个乐观的花匠却说:“我真幸运,还有这么多花盆没有打碎。”这后一个花匠运用的就是反向心理调节法,从不幸中挖掘出了有幸。有一句话,叫“境由心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的痛苦与快乐,并不是由客观环境的优劣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态、情绪决定的。遇到同一件事,有人觉得苦,有人却感受到快乐,这完全是不同的心情使然。英国文学家萧伯纳也是这样认识的。
        曾有一名记者问萧伯纳:“请问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区别何在?” 萧伯纳回答:这很简单,假定桌子上有一瓶剩下一半的酒,看见这瓶酒的人如果高喊:“太好了,还有一半。”这就是乐观主义者。如果有人对着这瓶酒叹息:“糟糕!只剩下一半。”这就是悲观主义者。 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困难,有挫折,有烦恼,有痛苦,这些都是客观存在,想躲也躲不过去。你叹息也好,焦急也好,担心也好,恐惧也好,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在那里唉声叹气,惶惶不安,不如拿起心理调节武器,从相反方向思考问题,由“阴”转“晴”,摆脱烦恼。从逆境中解脱,从困难中奋起,迎来万紫千红的艳阳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