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本主义与社会学习的人格理论

(2020-05-14 00:05:39)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由许多具有类似观点的心理学家共同发起的一种心理学界的革新运动。他们自称是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其用意即在与既有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两大势力相抗衡。在人本主义心理学阵营中,有一些著名的人格理论家,如马斯洛、罗杰斯等。他们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如今已为许多人所接受。
       在人格心理学中,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学家们也建立了各具特色的人格学习理论,为人格和行为的187训练、矫正、治疗等实践领域开辟了新的思路。心理学一、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罗杰斯(CarlRansomRogers,1902—1987),美国心理治疗学家,人本主义   心理学的创建者之一,非指导式咨询(患者中心疗法)的创始人。自弗洛伊德以  来,没有一个人比罗杰斯对精神治疗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他的积极的、人本主义   的精神咨询和治疗方法在卫生、教育、宗教和商业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1957年,他提出了“自我”理论,主张人格的现象学解释以及人的实现的倾向,   建立了一个人格改变的新模式。  (一)现象场   罗杰斯认为,所有人都生活在他们自己的主观世界中,这个主观世界仅是   他们自己才知晓。决定人的行为的正是这种现象的实在,而不是物质的实在。  这个主观的现象世界和客观物质世界之间有着一致性,但是一致性的程度却因   人而异。   既然存在于人们主观世界现象的实在引导着人们行动,因此对人格的研究   就应去了解人们心目中的现象世界,朝着这个方向去探讨人格结构。罗杰斯提  出的现象场概念,就是朝这一方向探讨所做的努力。所谓现象场就是在任何时间内,个体所知晓的或意识到的那部分经验。他把   经验和意识作了区分:知晓(或意识)只是个体经验的一部分;经验是个体在环  境中经历的全部内容。只有当经验中的潜在内容被符号化时,它们才进入意   识,成为个人现象场的一部分。经验的符号化通常以语词来实现,也可能以视   觉或听觉意象来实现。把经验和意识作如此区分是罗杰斯人格理论的一个重   要前提。因为在他看来,健康人能完整、准确地把他的经验符号化,而不健康的  人则歪曲或阻止其经验进入意识,不能准确地把经验符号化或不能完全知晓 它。

    (二)自我结构  罗杰斯对人格的看法强调改变,在他的理论中很少提到人格结构的概念。   他提到的主要结构是自我。自我也是许多现象学理论家使用的一个关键性概   念。罗杰斯认为,在现象场中有些内容与个体自身有关,有些内容与个体自身  无直接关系。前者就是一个人的自我。自我是一套有组织的知觉模式,包括现   象场中区分为主格“我”、宾格“我”和所有格“我的”等部分。我们透过一个人对   自己的描述可以发现他的自我。相对于自我概念,罗杰斯又提出理想自我。

      理想自我是一个人所希望的自我形象。理想自我和自我之间的差别是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指标。开始时,罗杰斯曾反对使用自我概念,并认为这是一个不科学的概念。但是,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患者的陈述逐渐改变了罗杰斯原有的看法。例如患者向他叙述:“我觉得我不像真实的自我。”“我不希望任何人知道我的真实的自我。”“我从来也没有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而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自我知觉有明显改变,如“我对自己愈来愈感兴趣了”、“我的确有我独特的地方,有我的兴趣,我更能正视自己”这—类话使罗杰斯深信,自我是个人经验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成分。个人的目的就是成为他的真实自我(或真实我)。罗杰斯认为自我的知觉模式具有组织性、整体性和一致性,它遵循一般的知觉原则。自我不是由一些条件反应组成的,虽然在新的元素加入时,自我会发生变化,但是它总是保留原有知觉模式的固有本质。此外,自我也不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另一个小人,由它来指挥个人的活动。自我只是表征那些关于自己的经验,是能为个体自己所意识到的。因此,罗杰斯的自我概念有时被称为对象自我,即关于自己的认知、态度和感情。它不同于弗洛伊德的自我概念,因为弗洛伊德的自我是个人行为的支配者,也称为作为过程的自我。

      人格发展罗杰斯认为,自我是发展的,不是与生俱来的。新生儿不知道他们的身体是他们自己的一部分,因而有可能去咬自己的脚趾,并奇怪为什么会疼。在他们的现象场中不能区分各类事件,所有事件都混和在一种简单的结构之中。随着儿童掌握“我”这个词,产生“我”的特征的知觉、对“我”与其他人和“我”与生活其他方面关系的知觉,这部分现象场就分化为自我。这时,个体才能把他们的自我作为意识到的不同对象来反思。罗杰斯认为,自我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个体和环境互动的许多因素。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1.正向关怀的需求个人的自我概念是通过社会交往而获得的。当个体与周围环境中的重要人物如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和教师等互动时,逐渐发展出主要是建立在别人评价上的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正向关怀的需求。所谓正向关怀的需求(或正面关注需求)就是个人在生活中得到有关人的温暖、同情、关心、尊敬和认可等情感的需求。这种需求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儿童为了使它获得满足而牺牲其他事情。父母的爱、关心和赞扬,使儿童的正向关怀需求得到满足,进一步,儿童发展出正向的自我关怀,即对自己的好感。父母给孩子的是何种评价,相当地反映出儿童的自我接受程度。

2.价值条件心在寻求正向关怀的过程中,儿童经常尝试着做一些事情,渐渐地了解到有理学些事情他们是可以做的,而有些事情是不许可他们做的。通常,大多数父母总 是赞许儿童的好行为,给予正向关怀;不赞许儿童的不好行为(如打自己的妹妹   或把尿撒在地毯上等),并收回对他们的爱。儿童了解到做某些事情得到关怀,   而做其他一些事情将得不到关怀,这就产生了罗杰斯所说的价值的条件,即个  人体验到关怀的条件。一旦这些价值的条件被儿童内化,成为他们的自我结构   的一部分,它们便起着指导儿童行为的作用,甚至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时也起   作用。  虽然价值的条件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也有一定的危险性,   因为当价值的条件建立起来后,儿童如果完全按照他所内化了的某个人的价值   观念行动,那就有可能阻碍其成长和自我实现。 

3.无条件的正向关怀   正如前面所说,罗杰斯认为人有一种很重要的需要,就是积极关注的需要,  也就是希望别人以积极的态度支持自己,包括爱、尊重、接受、喜欢、支持、赞赏   等。罗杰斯将积极关注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条件积极关注,是指个体只有在自   己的行为符合他人的标准的条件下才能得到他人的积极关注。这里所说的他  人主要指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的他人”,如父母和教师。另一种是无条件   积极关注,即是指个体在任何条件下,即便表现出弱点和错误的时候,都能得到   他人的积极关注。如一个孩子,只有在父母指定的范围内摆弄玩具,才能得到  许可和称赞,这是有条件积极关注。如果孩子满屋子摆弄玩具,父母并不说他   是个坏孩子,也不说如果不改正就不爱他了,而是说父母也知道他在满屋子来   摆弄玩具很愉快,并让他自己体会这样做会带来的不愉快,就是让孩子明确感  受到父母只是不喜欢他做的这件事,而不是因此就不喜欢他这个人,这就是无   条件积极关注。  罗杰斯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当被爱、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当父母以言语或   行为表示他们的爱取决于儿童的行为要符合父母的愿望时,儿童就不可能得到   全部的自我实现。儿童所需求的是无条件的正向关怀(或无条件积极关注),即  无论儿童做什么都给予全部的、真正的爱。   罗杰斯认为,有条件积极关注会导致自我不协调,这样孩子会为了得到积   极关注,去取悦于父母,接受父母的价值条件,并将这些条件纳入自我概念中,  那些自己的直接经验、自己内在的真实感受,就被淡漠、疏远和遮蔽。这样,个   人就变成了自己的“重要的他人”,自动地用他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他人成了自我,真正的自我反被排斥。我们绝大多数人就是这样长大的,我们用他人的眼光看自己,我们越来越不了解自己,甚至越来越不喜欢自己。改变这种状况的必要条件是得到无条件积极关注。当然,罗杰斯并不认为对儿童的任何要求都应给予满足,也并不认为不应该有标准和训练,而是指对个人的价值和尊重在任何时候都应当放在首位。

4.自我的一致性和威胁人在一生中都在维护自我与经验之间的一致性。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经验会被知觉到并被整合到自我结构之中。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或有价值条件的经验,对自我观念就产生了威胁。面对这种威胁,个人常会拒绝将其纳入自我结构之中或扭曲其意义。例如,一个自认成绩很差的学生将拒绝把他在一次考试中得到满分的成绩纳入他的自我结构之中,而会把分数的意义扭曲为一时走运或老师一时的疏忽,使他占了便宜。而这种否认和扭曲可能是个人不知不觉出现的。自我是相当稳定的并且是自我保护的。它影响个人的知觉并过滤其经验和记亿。罗杰斯认为,由于自我的筛选功能,人格的改变就相当困难。因为人格改变包含了威胁,而这个威胁又被自我筛选功能给筛选掉了。这样,个人改变人格的需求也就消失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