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信息的心理
(2020-03-07 22:55:21)1.接受信息源的权威性一般来说,沟通来源即信息源的权威性越大,接受者接受信息的可能性就越大;发送者的名望越高,其在信息沟通中所吸引的接受者就越多,因而其传播影响面也越广。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信息,然而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的局限性,不可能对所有遇到的信息都能正确地判断、评价,那就得参考别人的判断、评价。那么,参考哪些人的判断、评价才可靠呢?当然是有关这一信息所指代的成功人士、行家或研究这一行业的专家、学者、教授。这种慕名心理便产生了社会上常常涌现的名人效应,比如,广告公司通常请一位有名气、有成就的人,即权威性高的人来赞誉某种产品,以达到被人们接受的目的。
2.接受信息源的可信度如前所述,发送信息者的权威性影响信息的接收。但是,信任不信任发送信息者,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为了使接收信息者接受信息,一个重要问题是要让接收信息者相信发送信息者没有偏见。而一个人要想表现得让人信赖,对于他来说只有一种办法,就是要让别人看到他发出的信息同他本人的利益不发生关系。
3.接受信息源的可靠性信息来源是否可靠也是接受者接受信息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日常生活中,信息接受者存在的自己人心理和从众心理都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有关。自己人心理。接受者面对的信息发送者,如果是他的老乡、老同学、老战友、老同事、老朋友或者是有同样遭遇、同样疾病、同样年龄、同样出身、同样职业等,其在发送者身上能发现相同或相似点越多,他就越容易接受发送者所传递的信息。因为接受者在发送者身上发现共同点或相似点,就容易把发送者当成自己人。既然是自己人,就不会欺骗自己。因此,这样的信息发送者所传递的信息是比较可靠的,因而认为是可以选择和采纳的。从众心理。心理学上把那种为适应团体或群体的要求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信念的心理称为“从众心理”。信息接受者之所以有从众心理,其根源有两个:对信息源的可靠性的考虑。当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主见时就会有一种心理:如果信息来源于众人,那应该是比较可靠的。除了那些有自己主见的人并且个性特别倔强的人会坚持自己的意见或对大家的意见表现出沉默外,群众对大家的意见都会表示顺从和附和。
4.选择性接受选择地接受是指人们拒绝或片面地接受与他们的期望不相一致的信息。研究表明,人们往往听或看他们感情上有所准备的东西,或他们想听或想看的东西,甚至只愿意接受中听的信息,拒绝不中听的信息。四、理解信息的心理通常,人们总是依照某些经验来接受和理解信息的内容,或根据自己已有的观念来第理解信息,对那些与自己原有观念相反的内容则加以排斥或歪曲,使它符合自己已有的四章观念和立场。 喜欢探究“真正意思”
成人们认为,即使言词明确,但在言词之下可能会有隐含的意义,这就不能不使接受功者产生一定的心理紧张,为了理解“真正意思”,他们会在解释信息的时候就要利用起在于各种各样的线索。在语言沟通中,尤其是面对面沟通的场合,人们会注意伴随着发送信我息者的表情、姿势、动作等各种各样的非语言表现。因为他们认为,语言信息是发送信会沟息者有意识地发出的,而非语言表现虽然也具有同语言一样的固定的象征性意义,却多通 数是无意识地显示出来的。这种无意识地显示出来的东西,才能够进一步帮助接收信息 “”。学者更有效地理解发送信息者的真正意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