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论语·为政第二》)译:孔子说:“看这人是什么原因去做这工作,再观察他是通过什么途径(方法)去做这工作,然后详细审察他的心情是安还是不安。这样,这个人的真假向哪儿去藏匿呢?这个人的真假向哪儿去藏匿呢?”
对于领导者而言,发现人才是一项长久的细致工作,要做到“宁可细而又细,绝不放过一个人才”。这就是说,要做一名善于用人的领导者,必须学会考察和识别下属,这是领导者的一项基本功。领导者不掌握考察人的本领,就无从辨别贤愚优劣,也无法对下属进行奖惩和升降。从一个人的交往中看他亲近什么人;
从他的言论中看他思想水平怎样,从他的喜怒哀乐中看他的品质优劣;从他的一举一动中看他的性格气质如何;从他敬重什么人中看他的志向;从他的兴趣爱好中看他的专长;在他富贵通达时看他是否坚守节操,在他贫贱时看他是否正派廉洁,等等。据此则可以对人的人格、心地、意境等各个方面了如指掌,识人的标准莫过于此。尧帝天性聪慧,处事谨慎,明达文雅,独具谋略且恭谦温和。所以,他极善于团结九族以内的各方人士,部下职官都能尽职尽责。对外,尧帝通和友邦、尽建和睦,从而使中华大地到处充满祥和景象。尧帝所做的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一件事是确立了贤者禅让制度,选择了一个仁德、智慧的接班人,这就是舜。本来,尧在位七十年,功业满天下,尽管年事已高,却精神不老,身体硬朗,完全可以再干几年,但尧却决计隐退,寻找一位年轻人来接班。关于这件事,好多人推荐尧的儿子丹朱,认为丹朱聪明能干、出身不凡,威望非他人可比。可是尧却摇头:“唉,你们是看我的面子吧。
我的儿子我知道,说话时欠考虑,又好与人争论,他团结不住部下的。不能做君主。”
又有人说:“共工这个人有胆略、敢干大事,历来有雄心,让他干怎么样?”
尧还是摇头:“他确实说得不错,但往往阳奉阴违,貌似恭谨,实则怠慢天神。这样的人怎么能做领袖呢?”
这时,连续的洪水造成了对农业的极大危害,有人推荐鲧为尧的接班人,尧说:“好吧,要做接班人的就先去治理洪水,如果成功了,回来再任命不迟。”然而,鲧这个人虽空有志气,却实在没有更多的办法,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尧越发感觉到寻找接班人的必要了。为了扩大候选者的范围,尧传令打破以前只在官僚贵族中选人的传统,不论出身贵贱,职位高低,唯贤是举。有人说:“有一位出身低贱的青年名叫虞舜,他是盲者之子,其父很糊涂,其母谈吐荒谬,他的弟弟又是有名的无赖,然而舜却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并且以孝行美德感化他们,使他们改恶从善,不去作奸犯科。这个年轻人,应该说是很有德行了吧。”
尧对舜很感兴趣,为了具体考察,他决定把两个女儿嫁给舜。与此同时,命令舜接任沩水一带的地方长官职位。舜双喜临门,但并不恋于儿女私情,而是积极负责地向百姓推广德教,并昭彰告示以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典为君子的行动准则。由于舜的模范行为,在他的治理下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欢乐升平之气。
孔再说尧帝,接到女儿报回来的信息,很是高兴,于是任命舜为首席大臣,孟领总理百官。舜在这个位置上又干得非常出色,就连周边国家的使者也对这位年导轻的接班人肃然起敬。智舜终于顺利通过了三年考察。这年正月初一,在尧的一再坚持下,舜不得慧已在太庙接受尧的禅让,登基大统。从此,中国上古时代的社会发展又进入了 一个新的高速发展的繁荣时期。 领导者观察人需要全面考察。因为在现实中,有那么一些看起来容色谦 恭、庄重,说话笃实,慢条斯理,道貌岸然的人。但,究竟是真正的君子呢?还是仅仅在外表上装得那么庄重、笃实,而内心却是心术不正的“伪君子”
呢?不经过审慎的观察是无法知道的。所以领导者要慎于观察,要善于辨别,谨防那些仅仅在外表上装得那么庄重、笃实,而骨子却是心术不正的“伪君子”迷惑你的视线而上当受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