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觉令我们不舒服,但没有痛觉更不“舒服”。和痛觉一样,我们内心中经常会有许多不愉快的负面感觉:闻到臭味、肌肉酸胀、皮肤会感觉过热与过冷,我们的情绪会抑郁、焦虑、自卑、紧张、悲哀、尴尬。工作久了,我们会有心理疲劳。或者压力当前的时候,我们会因为心怦怦直跳而觉得极不舒服。但这些心理现象没有一样是“不正常”的。“舒服等于正常”,“不舒服等于不正常”,这是相当一批人对心理问题的判断。很多心理咨询师也这样判断。医院派学者接触的并不是一个人的完整生活,他们只接触去求助的人。想想,一个人为什么去做心理咨询?肯定是因为他觉得心理上有不舒服的感觉。但这恰恰不正确,是对正常心理活动规律缺乏了解所致。所有上述这些心理现象,都是漫长进化的产物,它们的存在能够提示我们,主体和环境之间正处于某种紧张的、不协调的状态。达尔文在研究进化论中,就分析了黑猩猩的情绪与人类情绪的相近处。
1896年,冯特发表了学院派心理学中第一个情绪理论———情绪三度学说。其中一度就是
“愉快—不愉快”。在如今学院派的情绪理论中,关于基本情绪的划分有几种。但总少不了恐惧、忧伤、愤怒这几样。不舒服等于不正常。 这意味着,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本来就是正常的心理过程。忧郁说明我们受到了挫折,恐惧说明我们遇到了危险,尴尬说明我们的行为不合时宜,焦虑说明我们无法把握眼下的处境,烦躁表明我们遇到了未知的麻烦,自卑说明我们技艺不成熟,或者社会地位低下……所有这些负面情绪本来都是我们的正常心理机制。它们是前线的哨兵,第一时刻告诉我们生活中出了问题,其速度领先于往往来得迟钝的理性。所以,要珍视你的负面情绪。每次它们出现时,你既不要受其支配马上去做什么,也不要克意压制它们,或者装着它们不存在。你要接受它们,并与它们保持一定的距离,追溯一下它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人们不仅误解自己负面情绪的价值,在社会实践中也经常错误地对待他人负面情绪。比如,很有一些人希望自己在社交里不让任何人有任何的不愉快。在合作中他们不知道怎么去合理地拒绝别人,更不敢去批评别人,只想当“老好人”。实际上,永远不令任何人生气,既不可能也不必要。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实际价值,是大家一起把事情处理好,而不是让每个人每时每刻笑逐颜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对于负面情绪的价值,世俗经验已经作出了总结。在教育界,这十几年来“愉快教育”的提法日胜一日,这也是错误对待负面情绪的典型例子。笔者是“愉快教育”的坚决反对者,因为它违背了基本的教育规律:世界上没有任何真本领可以“愉快”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不仅需要苦学苦读,甚至相当一部分需要“死记硬背”。教育事业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学效率低下,教育资源浪费,而不是学生主观感觉愉快不愉快。一个人小时候在学校里被哄得很开心,将来是要以失业,或者从事低薪收入为代价的。又比如,“童年创伤”一直被心理学界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似乎我们应该绝对避免儿童受到创伤,让每个孩子都有绝对快乐的童年。但你去问问身边的每一个成年人,他的童年有没有精神创伤?恐怕不会有一个人回答没有!童年创伤根本就是正常心理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固然很痛苦,但没有它们,一个人的心理发展缓慢,心理年龄小于实际年龄,成年以后会更痛苦。人们将负面情绪当成病,一方面固然是它令人不舒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们在平时的交流多围绕着行动和事件层面,极少深入到内心世界。一个人体会到抑郁或者焦虑时,并不知道他人也会有同样的体会。或者虽然知道,但并不知道自己的抑郁、焦虑和他人比起来是否更强烈,强烈到病的程度。当然,还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一些心理疾病宣传文章和心理咨询师的误导。他 们以权威的姿态重复着那个错误公式:不舒服就是不正常!因为正是主观的不舒服,引导着人们付费给心理咨询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