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管教不是错
(2018-05-16 11:48:12)
(1)单纯地迁怒于孩子家长在社会上受了委屈,无处发泄,回家在孩子头上撒气,这种现象司空见惯。有的家长刚在街头和别人吵架,几分钟后就回家发泄到孩子身上。但是,不会有哪位家长直截了当地对孩子说:今天我在外面受了气,现在就是要拿你撒气!任何迁怒行为总要找到借口才能实施。对于孩子这个迁怒对象来说, “严格管教”就成了最合适的借口。家长实际上是在找茬发脾气。
(2)语言能力有限许多家长,尤其是低知识阶层的家长平时拙于言词,在社会上和成年人交往时表情达意就不清楚。和孩子交流,复杂程度更高上一层,表达自己的意思更困难。家长不知道怎么动口,就只好动手。在农村地区,打骂孩子的现象司空见惯。教育专家往往爱苦口婆心地劝那些家长,要多给孩子讲道理。然而,讲清楚道理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并非人人都有。语言能力低下的家长只好在“打骂”和“放任”两者间作选择。
(3)无原则的管教这种管教只是“严”,但没有“格”,没有一定之规,对孩子的奖励惩罚完全视当时的心情。如果孩子追问,我这次为什么受惩罚?家长往往张口结舌。这类行为虽然不属于迁怒,但从行为科学的角度讲,混乱的强化方式只能塑造出混乱的行为定式。无原则的管教很少有积极意义。家长之所以没有一定之规,取决于今天家长本身的价值观。在一个逐渐多元化的转型社会里,各种价值观交错在一起,一件事的是非善恶很难讲得清楚。家长虽然是成年人,很多情形下在是非判断上反而比孩子更为迷惑和犹豫。不再像几代以前的先辈那样,可以理直气壮地教训孩子。所有这些只有严格管教之名,并无严格管教之实。那么,剔除了这些假像,什么又是货真价实的“严格管教”呢?它应该有以下这样几个特征。
最后,在家庭教育里,严格管教只涉及道德行为,不涉及知识学习。像“不允许欺负同学”、“不准偷拿他人财物”、“不许乱花钱”之类的要求,孩子如果触犯,家长必须严格管教,不能姑息。而知识学习是慢功夫,需要长期训练和创造性,出了错误只能从学习方式上解决,严格惩罚的作用微不足道。当然,这几条说来容易,做来极难。它要求家长有法官一样的素质,保证惩罚的一惯性和公正性。但有这样素质的家长并不多见,大部分只能随意地对待孩子。实际上,现在的家庭教育并不是严格管教太多,反而是大部分家长不知道怎么约束孩子,在原则问题上先松口的往往都是家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