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幸福感的生理基础

(2017-12-07 16:27:12)

     除了古典哲学家的研究和论证,近现代心理学对幸福的讨论也是众说纷纭。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幸福来源于压抑的解除,回归本原的状态;行为认知学派认为幸福是对积极思维的现实奖励;人本主义则认为幸福是伴随自我实现而产生的一种满足的体验。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科学家们也加入了这个行列,试图揭开产生幸福感的生理基础。

   伦理学家的研究

  有的专家从伦理学出发,提出了“生活质量”的观念,他们认为,我们有可能在经验上构造出一套保证“生活质量”的最低指标,在这基础上讨论幸福问题。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有人做了一项关于生活质量的社会研究,催生了“生活质量的社会指标运动”,到1954年被联合国采用。2003年前后,又出现了“生活质量运动”,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的研究。在生活质量的指标上,他们引入了一些新的指标,例如民主、社会资本、健康、工作条件和基本能力,列出了一份人类基本需求表(各方面的自由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损及一方面的自由必然会损及其他方面的自由)。该表后来被引用到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中。

  享乐主义学家的研究

  还有专家从享乐主义这个角度入手研究幸福问题。他们的立场体现了福利由快乐或幸福组成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说过,友谊是一种美德,比财富更重要。因为友谊是幸福的一部分,所以它本身就是一个要追求的目标,而财富仅仅是达到那个目标的一个方法。

小提示:越没有朋友,从财富中得到不幸的可能性越大。贫穷的和其他不幸的人们认为朋友是唯一的避难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