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的逐步发展
(2017-10-07 12:07:43)
关于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近现代心理学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此我们介绍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学说。他认为人的一生每个阶段都有影响人格发展的主要问题。这些并非只在某一个阶段出现,它们可能在任何时期都会发生,只是在特定发展阶段中更为重要,成为影响人格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每个阶段心理、社会发展课题的完成、危机的解决,就会产生积极的品质,反之,就会产生消极的品质。
1.婴儿时期:信任——不信任(0~1岁)信任是指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通常表现为婴儿倾向于接近特定的人,这个人一般是母亲或其他主要的养育者,这种关系称为依恋关系。婴儿与他们在一起时感到安全,产生自我的安全感和对他人的信赖感。这种安全感和信赖感就是最初的“自我”观念。依恋关系质量会影响儿童以后的社会交往行为,为婴儿提供了形成后来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如果早期不能对某个亲近的人形成依恋,他在性格上所留下的烙印就可能影响后来发展正常、顺应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2.婴儿后期:自主——羞怯、怀疑(2~3岁)这是获得自主而避免怀疑预羞耻感的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个体处于依赖性较强的状态,什么都由成人照顾。在这第二个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如果成人允许他们独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获得一种自主感,能够自己控制自己。相反,如果成人过分爱护他们,处处包办代替,什么都不需要他们动手,或过分严厉,甚至使用体罚,孩子动辄得咎,就会使孩子产生自我怀疑与羞耻感。
3.幼儿期:自信——退缩、内疚(4~5岁)个体在这个阶段的肌肉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已经能够参加需要走、跑、跳等运动的游戏,能说出一些连贯的话,表现出对外界很强的好奇心。如果成人能够支持孩子的探索行为,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参加各种活动,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就会使孩子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得到发展。相反,如果成人对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行为反感甚至压制,就会使孩子产生内疚感和失败感,影响其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和对外部世界的进一步认识。
4.儿童期:勤奋——自卑(6~11岁)这是养成勤奋习惯,避免自卑感的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学校,与老师、同伴生活在一起。通过与他们的交往来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如果能够勤奋好学,一般来说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如果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帮助和赞扬,就会形成对自我的积极评价,并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勤奋感;相反,如果不勤奋努力,或者所做出的努力不能得到成人的指导和认可,就可能在和同伴的比较中处于劣势地位,产生自卑感。
5.青年期:同一性——统一性混乱(12~18岁)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立和自我角色的形成。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与信仰。所有这些人格特27
性整合而成为随时间、条件而相对稳定的整体。
6.成人前期:亲密——孤独(19~25岁)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亲密感包括友情和爱情。这是青年男女已具备能力并自愿准备着去分担相互信任、工作调节、生儿育女和文化娱乐等生活,以期最充分而满意的进入社会。这时需要在自我同一性的巩固基础上获得共享的同一性,才能导致美满的婚姻而得到亲密感,但由于寻找配偶包含着偶然因素,所以也孕育着害怕独身生活的孤独感。
7.成年中期:创造——停滞(26~60岁)这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这一阶段有两种发展可能性,一种可能向积极的方面发展,个人除关怀家庭成员外,还会扩展到关心社会其他人,关心下一代以至子孙后代的幸福。即使没有自己的孩子,也可以通过在工作上勇于创造,追求事业的成功等途径获得满足感,而不仅是满足个人需要。另一种可能性是向消极方面发展,即所谓自我专注。只顾自己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顾他人的困难与痛苦,即使有创造,其目的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8.成人后期:自我完善——悲观失望(60岁以上)主要为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现着智慧的实现。这时人生进入了最后阶段,回顾一生如果前七个阶段积极的成分多于消极的成分,则产生一种完善感,觉得一辈子过得有价值,生活得有意义。相反,如果消极成分多于积极成分,就会产生失望感,不免恐惧死亡,觉得人生短促,对人生感到厌倦和失望。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