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偏差
(2017-10-05 15:20:39)(一)自我为中心适度的自我关注、自我分析有利于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有利于正确地意识到自己采取的行为和做法,从而能够准确、及时、适当地调整自己不当的行为,克服自己的不足。但也有学生对自己过于关注,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去考虑他人的感受,也不考虑对方的立场。遇事从自己考虑,凡事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由此而筑起一堵墙,与同学相互对立。每个人都必须学会与人相处。虽然人类有利己的倾向,但人人都讨厌别人做事只顾自己。在一个提倡合作的社会里,如果人人都想利己,那最终受损的仍是自己。
(二)从众从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在群体舆论的压力下,放弃个人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自我保护行为。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如果过强,就会有碍心理发展。在自我认识过程中,“主观的我”是因“自省”而来的,就是“我如何看待我自己”;“客观的我”是因“人言”而来的,就是“我在他人眼里是个怎样的人”。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经过比较、匹配,最后形成一个“我”,这就是“现实的我”。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之间常常产生矛盾。有些学生过于看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过于敏感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一味受“人言”所左右,也就是“从众”。一位学生这样自述:“我是个内向的人,我不喜欢打牌,而同宿舍的同学却非常热衷于打牌,常常为此熬夜。起初,我总是不愿意参与他们的活动,可时间一久,我感到他们也在疏远我,比如我一回到宿舍,他们正在进行的谈话就中止了,为此我感到很不安。现在,如果他们‘三缺一’叫我时,我也会参与进去。尽管我不感兴趣,但又不愿意拒绝,有时当我努力地参与其中时,又感到很堕落和空虚。我好像越来越不了解自己了……”由于患得患失,从而变得过分敏感、多疑、缩手缩脚,形成畏缩、胆小的性格,产生忧虑、抑郁、悲伤等负性情绪,对心理的健康发展不利。
(三)自卑自卑是个体由于自我认知偏差等原因形成的自我轻视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表现为对自己认识不足,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总认为自己多方面或某一方面不如别人,对自己不满、鄙视,担心他人不尊重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影响在性格内向者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自卑源于不合理的认知。产生自卑的原因有很多。
(四)自负自负是个体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一种情感体验和情绪表现。随着时代的变迁,自信已成为当今青少年较为普遍的优秀品质,他们能独立思考,对自己的未来踌躇满志。但有些同学过度自信,就变成了自负。自负常常产生于“现实我”与“理想我”的矛盾中,一般来讲,
“现实我”与“理想我”总是不一致的,两者之间总有着距离,如何看待这两者的距离直接关系着自我体验。当对缩短两者距离充满信心时,表明个体正处于积极体验,即认为自己可以努力提高“现实我”。但有些学生过度自信,过高评价自己,在生活与学习中,处处显示自己的优越感,希望超过别人,这种自我膨胀过度的自信即是“自负”。自负的人往往目空一切,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听不进师长的教诲,听不进同龄人的意见,一意孤行,骄傲、自大。由于缺乏自知之明,自负的人容易失败,也容易受伤害。
前一篇:恐怖的恶性循环
后一篇:心理咨询师谈偏执性格治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