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最能表现知行矛盾的领域,莫过于关于“技能”的研究。走路、驾车、操纵电脑、体育比赛、文章创作,生活中无一处不用技能。技能最大的特点便是“不知而行”。他如果来一招“夜叉探海”,我就用“白蛇吐信”;他如果用九阴真经,我就用
“蛤蟆功”……
喜欢武侠的朋友经常会看到这类描写。但如果他还亲自去练拳击或者散打,就知道这种描写根本不现实。人们在格斗时哪有功夫去思考什么招术,基本都是身体 在自发应对。或者说,格斗者只能用头脑思考战略问题,身体解决战术问题。过去,现实里的中国武师有一句话来形容练武的成就,叫做“功夫上身”。武功仿佛是一个幽灵,勤练以后可以附在习武者身上,想运用的时候就现身出来,支配武师的身体。武师们虽然没有心理学知识,但这个比喻很形象。民间还有一句话叫
“艺不压身”,一种本领不会有重量,不会压到你。但它可以由你带着到处走,随时用。这些俗语都体现了技能的特点:一旦练成,它就仿佛是一个工具,被保存在你身上的什么地方。不用的时候你找不到,用的时候随时能掏出来。
如前所述,这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具有重要的环境适应价值。试想,如果每个肢体行为都要经过大脑指挥,我们能够同时做多少事呢?技能最大的特点便是自动化,它纯粹是“行”的能力。人的“知”只是在两个方面才对技能起作用。一是在技能形成的时候。练习一门技能时要对它有足够的认知。如果你多拥有一些相关知识,会让练习过程更快、更有效。二是在技能运用的时候,我们的头脑会发出“启动”、“停止”等指令,身体去自动完成这些技能。我们只需要关注技能运用过程中的外界变化,比如骑车、驾车的时候关注一下路况。要形成某个技能,最重要的并不是知识,而是练习,是反复地“行”。如果有读者看过电影《霸王别姬》,可能对过去戏班子里教徒弟的方法留下深刻印象:徒弟背错了台词,师傅就狠抽一竹鞭,并不废什么话。用心理学术语来讲,这叫“过度学习”。现代教育产生之前,像演员之类的手艺人多半大字不识,算是无“知”的人。但那许许多多复杂的技能———驾驭牲畜、纺丝、印染、演艺……都是在无“知”的情况下,靠这种最原始的多次重复,经常的“负强化”而传承了下来。现代学校教育诞生后,“行”的教育必须辅助于“知”。笔者一位朋友在北方曲艺学校教历史课。这所学校的学生将来要去说相声、唱大鼓。和前辈不同的是,他们要了解传统段落的历史背景,以便更好地表演。但无论怎样,“知”不能替代“行”的重复,这所曲艺学校最重要的课程仍然是曲目练习。然而,在许多其他学校里,这种严格的技能传承淡化了许多。不知有多少学生向我抱怨学校只教了自己读书,却不教“一技之长”,以至于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补技能课,甚至因为缺乏技能,“毕业即失业”。这种把“知”的传授当成“行”的传授,以为学生懂了道理就能自动形成技能,是许多教育者的误区。在本文中,笔者不准备声讨如今的教育制度。一来许多人已经在声讨它,不缺这一篇。二来对于个别读者,尤其是学生读者来说,你并没有能力改变这个体制,但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学习效果。下面就着“知行关系”的基本原则,结合笔者的实际经验,提供一些建议。
A.不管你学习什么专业,其中一定包括着技能成分,要把这些技能当成自己最重要的学习目标。技能,尤其是动作技能往往难以在书面考试中体现。考试总是围绕着“知”来开展。追求应试教育的学校因此不注意教授“行”(技能)。但在社会工作中,真正有用的却是“行”。所谓高分低能,实际上就是“知行矛盾”:有很多知识而缺乏相应的工作技能。因此,不管你所面对的课程安排是如何不重视“行”,不重视技能培养,你自己要重视起来。尤其是自由度相对较大的大学生,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给自己补技能课。
B.绝不要轻视死记硬背。目前对于“死记硬背”的批评,和对所谓“愉快教育”的宣传有些脱离心理学规律了。过多地重复练习固然无助于技能形成的效率,增加学习负担,但并不等于一切死记硬背都有害。要形成有用的技能,除了多次重复没有其他的方法。多次重复很辛苦,但不重复练习则肯定没有收获,什么本事也不能“上身”。关键只是掌握好重复的量。
C.越是有用的技能,越需要多次重复,练习起来也显得越枯燥。但绝不要在上学的时候图轻松。笔者当年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时,同学们普遍害怕报考医学院,认为学医很苦,很枯燥,时间还比其他专业多出一年。然而,如今医生已经成了高薪行业。而选择那些相对容易、“好混”的专业的同学,进入社会后多半得改行,或者忍受低薪。
D.不仅专业技能重要,生活技能同样重要。人们总以为,训练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生活技能是儿童青少年时期的事,一个成年人谈不上生活技能,他应该什么都会。但现实中,确实有许多成年人缺乏基本生活技能,这是他们在社会生活中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电影《末代皇帝》中有这么个情节:溥仪被关入战犯管理所后,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他从小被人侍候到大,连“系鞋带”都不会,便特意从“系鞋带”开始教他怎么重新做人。在整部电影里,所长并没有怎么教育溥仪去改变“剥削阶级思想”,但一直在努力改变他的“剥削阶级行为”。最后,我们可以看到溥仪在花房里勤奋工作的镜头。溥仪的重生首先从“行”开始。当然,到了成年后还不会系鞋带的普通人太少了,但笔者知道有一些男性,到了老年仍然不会做简单的饭菜,以至于老伴去世以后只能煮挂面汤度日。有的年轻人上了大学还不知道怎么洗衣服,把脏衣服打包邮给母亲去洗。这些奇闻轶事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宋儒朱熹说,日用洒扫即是道。古人知道从生活习惯上开始教育人,才是最基础的教育。现代人反而失去了这个常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