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孤独症儿童症状表现

(2016-12-23 15:00:37)
        孤独儿童症的主要症状,目前仍以Kanner三联征为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及刻板重复行为,这三大类症状,对儿童孤独症有诊断意义。其他症状,虽也较常见,但不及此三大症状有特殊性。
一、社会交往障碍Kanner认为社会交往障碍是儿童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孤独症在婴儿期就表现避免与他人目光接触,也缺少面部表情。儿童孤独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缺乏眼对眼的凝视,他们的目光往往不集中于人的脸上,并且回避与人的目光接触,与人讲话时目光散视,常常低着头或望着别处,或望着自己的手指;当母亲准备抱起他和哺乳时不会出现期待性兴奋,极少以笑容来应答别人的笑容,亲吻他们时不会引起快乐的情绪反应,也不会用咿咿呀呀的发声来回应别人的逗弄。有的患儿甚至拒绝别人拥抱,或当抱起他时表现僵硬或全身松软。当父母离开时没有明显的依恋,而当父母回来时也没有愉快的表示。当他们感到不愉快或受到伤害时,也不会寻找父母的安抚,和父母易于分离,有时跟随陌生人和跟他们的父母一样。孤独症患儿的交会性注意存在缺陷,当他们需要某种东西时,他们不会指着这个东西表示要,而是抓着大人的手放在所要的物品上,或者站在所要的东西旁边哭吵。孤独症儿童这方面的损害持续到学龄期以后,认为是孤独症早期的、特异性的表现。孤独症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往往缺乏兴趣,拒绝参加集体游戏或仅充当被动角色。他们缺乏想象力,创造力,不会在游戏中扮演角色,如当老师、当妈妈,不理解物体的象征性意义,不会模仿成人活动,他们不懂得要遵守游戏规则,在游戏中无法和其他孩子融为一体。有追踪研究报道孤独症儿在青春期后仍缺乏社交技能,不能建立恋爱关系或结婚。
二、语言交流障碍孤独症儿童表现的言语、语言交流障碍十分常见,是儿童孤独症的第二大主症,有报道孤独症患儿中2/3是以语言障碍为首要症状就诊。孤独症的语言障碍是一种质的全面损害,表现在语言表达、语言理解及言语的应用能力方面障碍。
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形式:1.沉默不语或较少使用语言孤独症患儿在婴儿期就不咿呀学语,语言发育较同龄儿晚,甚至不发育,有研究报道约一半的患儿终生保持缄默,从不使用语言作为交流工具,仅以手势或其他形式表达自己高级精神病学的愿望和要求,或极少情况下使用极有限的语言。有的患儿2~3岁前语言功能出现后,又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2.刻板、重复及模仿语言这一表现十分常见,模仿语言可表现为即刻模仿或延迟模仿。所谓即刻模仿,患儿表现为别人说什么,他就紧跟着重复说什么。有的患儿模仿重复别人的话,可能是几小时、几天,甚至数十天前别人说过的或电视机、电视播过的话,为延迟模仿。刻板重复的语言有的是反复模仿别人说过话,有的是反复提类似的问题或要对方回答一样的话,或重复自己自造的话,这种刻板重复言语有时表现患儿反复写一样的字,画一样的画,或讲一样的 “小故事”,有的患儿表现出无原因的反复尖叫、喊叫。事实上,患儿的这种重复、刻板的模仿语言,是因为他们不理解语言的意义,不把语言作为表达工具,而当作自娱自乐的方式,是刻板行为的一种表现。3.语音语调、节奏的障碍孤独症儿童言语缺乏声调,存在速度、节律、韵律、重音等方面的问题,讲话时语气平平淡淡,没有抑扬顿挫、没有情感色彩,在社交活动中不能自如地运用语言,表现为语言单调、平淡、重音不对,缺乏节奏变化,没有韵律,且难于控制说话的音量,产生一种“特别的声调”,“怪声怪气”,类似于电视中的机器人的说话方式。4.言语运用能力的损害他们不能理解语言情境及其社交用途。在婴儿期就表现出不注意伙伴的发声,与人无交流。有了语言交流后,表现在不会主动与人交谈,不会提出话题或维持话题。他们常常自顾自地说话,毫不在意对方听不听,也不顾及周围的环境或者别人正在谈话的主题。他们的眼光也不看着对方,也不在意对方回答或不回答,给人的感觉,似乎他是在某人面前说话而不是在与某人对话,使语言失去了交谈的意义。孤独症患儿由于语言理解障碍,加上社会交往的障碍,不能借助于语言,从社会、人际关系的交往活动中形成主客体关系和相应代词的概念,因而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代词运用的错误和混淆,以致他们的言语变得毫无意义或不知所云。由于用词、语言的错误,加之表达不流畅,口齿不清,使人很难理解其意。有的患儿对语言有充分的机械记忆能力,具有相当的词汇量,但他们不会将这些词汇、语句用来与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5.非语言交流的损害手势或姿势语言的缺乏,表现在他们不能理解别人的姿势、面部表情的意义,有的即使懂得别人姿势的含义,也不会运用姿势、表情与人进行交往。与人说话时,无社交性的面部表情,如微笑、注视别人等。说话时无点头、摇头、摆手的动作,很少用手势、姿势来协助表达自己的意愿与要求。当他们想要某种东西时,他们可能用尖叫、哭闹而让大人来猜测他们的要求。6.出于自我刺激的使用语言患儿有时尖叫,哼哼或发出别人不能听清或不可理解的“话”,或者是他们自顾自地说话,仿佛是他们自我进行的一种游戏,也有称之为“自我中心语言”。
      孤独症三、刻板重复的行为特征1.兴趣局限,常专注于某种或多种模式孤独症患儿特别喜欢单调、重复的事物,特别喜欢圆的、旋转的物品,如喜欢锅盖、瓶盖、车轮,观察旋转的自行车车轮、电扇,或观看奔驶的汽车轮子,达到着迷的程度。对喜欢的物件终日拿着,数日,数十日不让更换,若最后强迫更换,那么往往选择另一件的迷恋对象。有些孤独症儿童着迷于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和广告,只要电视中一出现天气预报的音乐声,他就会从很远的地方跑到电视机前专注地观看,有的患儿能熟练地背诵天气预报中城市的次序和大段广告词。他们常常要求父母讲同一段故事,而且每次的用词必须一样。让他们画画,他们特别喜欢画一些对称的线条、结构,或卡通片中的人物,每次都画一样的图形,乐此不疲;有的喜欢收集一些无生命的东西,如香烟盒、易拉罐、牙膏、肥皂盒,丢掉一个就很不愉快。2.对物体的非主要属性有特殊兴趣表现过分依恋某些物品的某些属性或玩具的一部分。患儿往往对一般儿童所喜欢的玩具缺乏兴趣,对一些不能作为玩具的物品的某属性特别着迷,如特殊的气味、一张纸片、光滑的衣料、光滑的杂志封面、汽车玩具的轮子等,并从中得到一种舒适愉快的满足,如反复触摸光滑物体的表面,闻别人刚坐过的凳子,迷恋于看快速翻动的书页,迷恋于弹簧驱动的玩具或敲钟发出的声音。有些孤独症患儿对玩具、物品不了解其基本功能,相反对其非功能部位产生特殊兴趣,例如玩汽车,他们不会让车在地上跑,去和小朋友比赛谁的车跑得快,而是摩擦后聆听车轮转动时的“嚓嚓”声;如一患儿要求家长买各种磁带,但不是用于听音乐,而是喜欢把磁带从磁带盒中扯出来绕在手上的感觉。3.强迫性地固着于特殊而无用的常规或仪式性动作或活动表现对日常生活常规变化的拒绝,固执地坚持环境、日常生活和行为的同一格式,许多行为常带有强迫性质。如有的患儿每天要吃同样的饭或菜,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和便盒排便;出门一定要走同一条路线,如果改走另一条路,就大哭大叫,十分烦恼;患儿要求保持环境的原样不变,他们对周围物品摆放的位置记忆清楚,不允许这些物品的位置发生变化,即使家具放置有极小的变动也会引起他们的烦恼、吵闹或拒绝。这些强迫行为与强迫症不同之处在于患儿刻板、固执地坚持这些无用的常规动作或活动,不能认识其不合理,也无摆脱症状的愿望。孤独症儿童对新事物采取抵制态度,对于新的、陌生的环境感到不安,对未经历过的新鲜事物不感兴趣,他们对新的活动感到不适应,表现十分退缩、被动,他们不会去探究新东西的新功能。如某患儿玩电子游戏时,总是玩同一节目的同一片断,当通过了这一片断后就终止重来,而对于家里新买来的电子游戏是拒绝尝试。4.刻板、重复的行为和特殊的动作姿势孤独症患儿常表现出一些重复、刻板的行为或特殊的动作姿势,最常见的是将手置于胸前凝视,这种动作常在1~2岁时发生,随着年龄增长而消失。有的是手部一些奇特的动作,这些手部动作最常见是置于其头、脸、额部或胸前,还有的喜欢拍手、扑打、摇动、前后摇摆身体或头部;有的喜欢表现为来回踱步、自身旋转、转圈走,重复地蹦跳。有的患儿用脚尖走路,以跑代走,有时还两腿僵直,使人觉得动作十分怪异。有的患儿喜欢撞击自己的身体,甚至带有自伤、自残性质,如咬手、撞头、以拳击墙等,这些行为往往在患者高级精神病学无事可做时出现,有时则在其兴奋、烦躁时频繁出现。部分孤独症患儿可出现为兴奋及多动,这些多动不宁常常一个人独自活动,活动多为单调刻板的蹦跳或无目的地走来走去或来回地踱步、奔跑、转圈等,与周围的人缺乏联系,缺乏目的性,周围的人无法理解其行为,其多动行为常常十分醒目。四、感知觉的异常孤独症患儿的感知觉异常主要表现为感觉迟钝或过敏,常常对声音缺乏反应,呼唤他的名字他毫无知觉,仿佛聋了一样;而有的患儿对某些声音特别敏感,如对摩托车的吼叫声、狗叫声、吸尘器的轰鸣声等特别感到苦恼,往往用手捂住耳朵或畏缩不前,或感到受了惊吓。有的患儿对光线过敏,在正常光线下斜眼、闭眼、皱眉,特别害怕照相时的闪光灯;而有的却又对强光不敏感,当强光照射眼睛时,无闭眼、回避等行为,能直视强光而不眨眼。患儿对冷热、疼痛的感觉不敏感,在寒冷的冬天,有的患儿不穿衣服就跑出门去;
      患儿对疼痛刺激反应迟钝,打针时从来不哭,摔伤或自残时毫不感到疼痛。这种感觉的麻木或过敏可在同一患儿身上同时出现。有的患儿特别能耐受苦味、咸味或甜味。有的患儿平衡能力特别强,如登高、走在窄窄的床栏上从不摔倒。五、认知缺陷Kanner最初认为孤独症的智力是正常的,后来的研究发现,孤独症患儿的智力发展不一致,大约3/4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缺陷。国外的研究资料表明,50%为中度以上智力缺陷(智商<50);25%为轻度智力缺陷(IQ50~69);20%为智力在正常范围(IQ>70),由于大多数患儿不能合作,故通常的智力测量难以进行。
      因此,通常使用社会适应量表评定其智力水平。使用标准化的智力测验,发现孤独症儿童有特征性的智力障碍模式,即智力的各方面发展不平衡。且这一智力障碍的模式在世界各国的研究中都相似,说明与人种和社会文化背景无关。孤独症儿童中智商低于50的精神发育迟滞为50%以上。边缘智商和正常智商占20%。其中,操作性智商较语言性智商高,运用机械记忆和空间视觉能力来完成的题目所得成绩较好。而靠把握意义的能力来完成的题目所得成绩相对较差。在各分量表中,理解得分最差,其次是常识。积木得分最好。较好的是背数和拼图。说明孤独症儿童在对事物的抽象、理解、形成概念的能力等方面发育障碍较明显,而机械记忆、空间视觉能力等方面的发育障碍较轻,甚至由于代偿的原因,其发育非常良好。
     某些孤独症儿童对日历、火车时刻表的记忆力相当好。与同龄儿童比较,孤独症儿童的最佳能力仍属偏低。但对孤独症儿童自身而言,最佳能力与最差能力之间的差距非常大。称这些最佳能力为突出能力(peakability)。Shan等对孤独症儿童的视觉空间能力做研究时,将视觉空间能力分为定位能力(把握视野中各种因素的排列的能力)和心象化能力(visualizationability,根据头脑中的表象来操作图形,即在头脑中变换图形的能力)。他发现定位能力较心象化能力发育程度高,因此,靠定位能力来完成的嵌入图形测验(embededfiguretest,EFT)的成绩与正常儿童相当。
     发现孤独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滞后于智力水平。有些孤独症在普遍智力低下的基础上,可具有某些特殊的能力,甚至超出正常人的一些特殊能力,被称为“白痴天才”或“白痴学者”。如特殊的机械记忆能力:
      的患儿能背诵过往汽车的车牌号,过目不忘;特殊的计算能力:有的患者有着惊人的心算能力;特殊的基本技能:有的患儿对音乐有特殊的辨别能力,能够欣赏各种乐曲,别人哼过的乐曲一听就会;还有的有超群的绘画能力。这种特殊的能力往往是患儿自娱自乐的工具,患儿无法通过学习丰富、发展自己的“才能”,也无法与人交流、沟通,因此无社会价值,而且往往在2~3年内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甚至消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