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通常认为招致心理疾病的原因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影响三方面因素引起的。其中以心理社会因素为心身疾病致病的主要因素。或者说心理疾病,是由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主要指的是个人的体质原因。
个人的体质对某些心理疾病有较高的易感性,它是一种潜在、主观的因素,可能由于遗传或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或是由于曾遭受过心理上的巨大压力,沉重的打击,导致成年后,无法应付现实压力的刺激而形成心理疾病。
外因则指来自外界诱发原因,引起心身疾病的直接压力、心理创伤。内因、外因中任何一种原因,都足以导致心身疾病。
各种社会心理因素总是与人的某种情绪运动息息相关。
它影响躯体的内脏器官的功能,就是通过情绪活动起中介作用的。情绪之所以能影响健康,是因为情绪产生是大脑皮质活动的结果,它必将影响内分泌、神经调节机能和免疫力,对全身脏器的功能都有影响,诸如内分泌、神经调节机能和免疫力等,而引起一系列心身疾病的症状,甚至直接危及人的生命。不愉快、消极的情绪就会促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导致神经活动的机能失调,对人体健康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例如,人在恐惧时,意识就会变狭窄,判断力和理解力降低,甚至理智和自制力丧失,造成正常行为的瓦解并引起人体一系列的变化,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出虚汗等。这种情绪反复出现,能引起长期过度的神经紧张,还会造成人体的植物神经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血压持续升高等许多病变。
流行病学的研究指出,战争空袭,迁到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地理环境中,使生活方式突然变化,社会地位的改变等紧张的社会事件与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冠心病、癌症、溃疡病等发病率的增高有一定的关系。曾经有人研究表明居住在安定原始的社会中的人们,血压都偏低,且不会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住在繁华工业城市中的人,血压一般都偏高,且会随年龄的增高而增高。
可见,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对人的心身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