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人都在看、在听、在记忆、在思考,每天都浸泡在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中。除了这些心理活动外,我们还经常后退一步,观察这些心理活动。 天气热,我心情好烦。最近家里事多,我脑子有点乱。我是不是上年纪了?记不清事了?刚才我说的话是不是很得体?
……
所有这些都叫做元认知———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内省和体察。一个人不管学富五车,还是大字不识,他都要时时体察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外显行为,都有自己的元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一般心理规律的学问,而每个人又都在体察自己特殊的心理活动。
于是,向人们传播心理学知识便具有“元认知训练”的性质。这里只是说具有元认知训练的性质,而不是说一定是元认知训练。原因在于教育目标的不同。现在的专业心理教育以“教书”为主,重在把现有的教材内容灌输下去,并且在考试中体现出来。至于学生们学了心理学,能否加强自己的内省能力,并不在专业心理教育的考虑范围之内。反过来,对于教育类心理咨询而言,培养个人的元认知能力才是目标,介绍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只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没有心理学知识,当然在内省中抓不住重点,辨不出轻重。
但有了心理学知识,并不等于直接提高了元认知能力。于是,从事教育类心理咨询工作的人,还要在学员的内省过程中,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元认知方式。比如,有的人过于沉浸在内心体验中,放大了内心感受,又有的人只关注外界,内心体验分化不足。这都是元认知训练要改变的方面。心理教育宜以班级授课的方式进行,但教师又要分出时间,直接引导单个学员训练元认知,这就约束着心理教育班不能办得很大。如果一个教师面对几十名学生,他除了讲授书本知识外,又能做什么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