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生交往态度的特点与表现

(2016-06-19 23:18:13)
 1)社会性顾名思义,交往态度就是在交往中形成的态度。这种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交往主体在漫长的社会生活的交往学习中而获得的。个体以交往对象的交流、互动为途径,在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和内化作用下逐渐对交往对象形成一个轮廓。这个轮廓包括对方外貌、声音等特征,还包括交往主体对其的主观评定。态度的内容和形成过程都带有明显的社会性。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能独立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大学生一进入大学后马上要面临的就是与同寝室、同班级的同学进行接触、了解。在这种接触中形成交往态度的过程本身也就是社会性的一种表现。

      2)内在性交往态度是一种心理状态,是难以直接观察到的,只能通过外在的动作、表情、主张等来体现个体所有的交往态度。但这不是态度的本身,只是交往态度的外化产物。大学生本身的交往态度是无法观察到的,能够观察到的只能是同学们所表现出来的动作、看法等外显形式。这些外显形式不一定能够准确地显现隐藏的交往态度。因此,很容易对交往对象产生不合理、不公平的消极否定态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偏见。例如,某同学经常不和同学一起行动,很容易让其他人产生这个人独来独往、不善言辞的感觉,甚至会觉得他自私自利、待人冷淡。而事实上,他却是一个待人热情、乐于助人的人。由于交往态度具有内在性,那么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就要尤其第注意这一点,不能只看表面,肤浅的外显行为是无法正确判断七一个人的交往态度的。

3)推动性大学交往态度的推动性表现在它对交往个体在交往过程中的心生理和行为具有指导性和推动性。当今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暴露交往出矜持孤傲、目空一切、独来独往、狭隘自私等问题。推动性这的意一特性在他们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他们对自己喜欢的对象会识心表现出友善、倾慕,行为上则是尽量给予帮助,常与之交流;反观理他们不喜欢的对象,从态度、心理上表现出排斥、反对、敌对的情绪,而在行为上则表现出疏远、冷漠,甚至指桑骂槐地讽刺、挖苦对方。可以看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反映了交往态度对人际交往的发展方向起着推动和指向作用。

4)主观性交往态度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交往个体所持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来取舍的,另一方面也受到交往个体的交往经验的影响。因此,交往态度带有明显的主观性。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正是这种特点的真实写照,其中的“类”、“群”的划分也是通过交往个体的价值体系所确立的,而划分的方式本身就是个人经验的表现。那么,大学生的交往就要注意以客观的方式,多角度地看待交往对象,避免一意孤行,只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办事。这样的交往态度只会导致在人际交往中的失败,以及与周围人矛盾的加剧,无法合理地去调和、缓解。

5)稳定性交往态度一旦形成,它就很难发生改变。因为,交往态度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太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原有的交往态度不但会收集证明自身交往态度正确的信息,而且还会排斥可能会使交往态度发生转变的信息。这样,交往态度就很难发生转变,而且有着强化的趋势。大学生的自负、自尊很容易使他们在交大学生往中产生首因效应。

自以为经过少有的几次接触就能了解他交人。同时,也是因为自负、自尊使他们几乎不会改变他们的交往往心态度,将人“一棍子打死”。这样的交往方式对人际交往是非常理不利的。事实上,交往态度的稳定性有时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际交往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交往的稳定性并不是绝对的,有多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到它。首先,交往个体的性格特征决定了稳定性。个性倔强、独立的人大多会以自己的判断为依据,因此这类人交往态度的稳定性比较强。而个性比较懦弱、依赖性比较强的交往个体往往不太有主见,交往态度容易受周围人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摇摆不定,这类人的稳定性就比较差。其次,还与信息传播者的身份有关。当传播者以专家、长辈等有身份、地位的形象出现,交往态度很容易发生改变,稳定性就不能得到保证。与此相反,没有令人信服的社会地位的传播者,是很难对交往态度产生动摇的。从对人际交往的作用来看,交往态度的五个特点中,稳定性的作用尤为明显。它的这个特点直接决定了交往态度的两个发展方向,即交往态度的强化和转变。这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也决定了交往态度的取向,从而影响到人际交往的健康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