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交往态度的特点与表现
(2016-06-19 23:18:13)
3)推动性大学交往态度的推动性表现在它对交往个体在交往过程中的心生理和行为具有指导性和推动性。当今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暴露交往出矜持孤傲、目空一切、独来独往、狭隘自私等问题。推动性这的意一特性在他们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他们对自己喜欢的对象会识心表现出友善、倾慕,行为上则是尽量给予帮助,常与之交流;反观理他们不喜欢的对象,从态度、心理上表现出排斥、反对、敌对的情绪,而在行为上则表现出疏远、冷漠,甚至指桑骂槐地讽刺、挖苦对方。可以看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反映了交往态度对人际交往的发展方向起着推动和指向作用。
4)主观性交往态度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交往个体所持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来取舍的,另一方面也受到交往个体的交往经验的影响。因此,交往态度带有明显的主观性。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正是这种特点的真实写照,其中的“类”、“群”的划分也是通过交往个体的价值体系所确立的,而划分的方式本身就是个人经验的表现。那么,大学生的交往就要注意以客观的方式,多角度地看待交往对象,避免一意孤行,只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办事。这样的交往态度只会导致在人际交往中的失败,以及与周围人矛盾的加剧,无法合理地去调和、缓解。
5)稳定性交往态度一旦形成,它就很难发生改变。因为,交往态度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太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原有的交往态度不但会收集证明自身交往态度正确的信息,而且还会排斥可能会使交往态度发生转变的信息。这样,交往态度就很难发生转变,而且有着强化的趋势。大学生的自负、自尊很容易使他们在交大学生往中产生首因效应。
自以为经过少有的几次接触就能了解他交人。同时,也是因为自负、自尊使他们几乎不会改变他们的交往往心态度,将人“一棍子打死”。这样的交往方式对人际交往是非常理不利的。事实上,交往态度的稳定性有时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际交往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交往的稳定性并不是绝对的,有多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到它。首先,交往个体的性格特征决定了稳定性。个性倔强、独立的人大多会以自己的判断为依据,因此这类人交往态度的稳定性比较强。而个性比较懦弱、依赖性比较强的交往个体往往不太有主见,交往态度容易受周围人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摇摆不定,这类人的稳定性就比较差。其次,还与信息传播者的身份有关。当传播者以专家、长辈等有身份、地位的形象出现,交往态度很容易发生改变,稳定性就不能得到保证。与此相反,没有令人信服的社会地位的传播者,是很难对交往态度产生动摇的。从对人际交往的作用来看,交往态度的五个特点中,稳定性的作用尤为明显。它的这个特点直接决定了交往态度的两个发展方向,即交往态度的强化和转变。这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也决定了交往态度的取向,从而影响到人际交往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