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一个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往往会经由他的行为表现出来,具体说来青春期的孩子通常会有下列典型表现。 ※
对父母、家人、他人态度不敬 ※ 挑战规则与要求 ※ 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不能为别人着想 ※ 懒惰与不负责任 ※
对生活、学校、人们有负面的观感 ※ 感情退缩,和父母疏离 ※ 故意和那些父母反对的人做朋友 ※ 莫名其妙地大发脾气 ※
不喜欢念书,功课不好 ※ 不做家务事,不负责任 ※ 情绪反复无常 ※ 对手足或朋友态度恶劣 ※ 对家庭活动没有兴趣,只想和朋友在一起
※ 会撒谎与欺瞒 ※ 行为蛮横、凶暴 ※ 逃学或离家出走 ※ 搞性关系
这张清单还可以不断延续下去,难怪许多父母碰到一个或多个这类问题时都会深感受挫,无法应付。虽然问题不同,它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点――一种介于青春期的孩子渴求完全自由和父母渴求完全控制权之间的争夺战。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即使再怎么关心和疼爱孩子,也要适可而止、适时降温,要时刻谨记“三颗心”——不要太关心,不要太有好奇心,不要太热心。给孩子留有一定的空间,不要过多侵入。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1.该放手时就得放手,不要老想着继续控制孩子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也不是父母实现个人私欲的工具,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会有自己的想法,这正是一个儿童向成人蜕变的过程。自这个时候父母如果还想像以前一样继续管控孩子,结果必然不理想。与其强行控制,不如适度放手。
这就像我们坐在树下乘凉一样,阳光时刻在动,我们也要不停的挪动椅子才不会被阳光晒到。教育孩子其实也是一样,每个年龄段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揠苗助长或者强行打压都不行,顺其自然、加强引导才是我们做父母要考虑的。
2.跟青春期的孩子不要“太较真”,学会给孩子“留面子”
我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的时候,是一个喜欢坚持“正确”的人,而且相当理直气壮,不管别人的感受。当时认为,坚持正确的事情能有错吗?所以有时会引起冲突。一个好友却不那么较真,他的人缘很好。有次我和他人冲突之后,和他探讨此事。他简单地说了一句:要学会给人面子,即使你是对的,也要给人面子。
我若有所悟,“给面子”这个概念是我以前所没有的。后来终于领悟:有时不要过于执着于事情的正确与否,如果不是原则问题,即使自己是对的,也要给别人面子。不给面子,本身就是不正确的。
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如果不是原则问题,可以不那么较真,学会给孩子面子。
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已经不理性了,何必去较真,何必去争论谁对谁错呢?即使自己对了,也可以给孩子面子,适当妥协顺应,先让孩子情绪平静了,再慢慢说。何况孩子不一定错了,错的可能是我们自己。比如孩子要求吃零食,父母生硬地拒绝,孩子哭闹,这其实是我们的做法不合理。有时我们和孩子都有合理的一面,或者孩子犯错不过是人之常情,又何必较真呢?
3.用智慧化解荷尔蒙的力量,多一份体谅少一分责怪
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青春期一来,他们的身心就被一种极为强大的力量所控制,身心行为都将产生巨变,这种力量就是荷尔蒙。
心态决定我们快乐与否,这里我们讲一个叫做“身苦心不苦”的故事。
有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国郊外的一处山上,被飞来的碎石刺破了脚,流血不止,引起生理上极大的疼痛,但是佛陀的心中,仍然持续保持着正知正念,默默地承受着身体上的痛苦,没有掀起内心的波动,避免内心产生烦恼。小乘经典中是这样记载的,佛也会身上流血、也会痛。但佛心里会不会痛?不痛吗?好像有一点点说不过去的感觉。其实这个道理也简单,古代就有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关公他痛不痛?当然会痛,但他心里痛不痛?
由于具有強大的意志力,疼痛明显减轻了,意志力将痛感盖过去了。
与此相反,也有人“心苦身不苦”。曾有一个妇女难产,进了医院,医生正式动手术之前她就吓死了,等于自己把自己“杀”死了。还有一个美国演员,患牙痛。他小的时候,母亲因牙痛而死去。牙痛有时会影响到心脏,引起猝死。他母亲的死,给他造成了很深的心理阴影。所以他牙痛的时候,不敢去医院,别人只好把医生请到家里来给他拔牙。最后他也死去了,自己的意念把自己“杀”死了,什么意念?——恐惧。由此可见,心理的作用太大了,直接决定你是否快乐。
还有一个故事。佛陀在一处山林中修行,有一天,来了一位一百二十岁的老居士,名字叫那拘罗父。这位老居士向佛陀顶礼问讯,然后说:“世尊!我年龄大了,常常因衰弱多病的身体而受苦,行动也很吃力,每次要来见世尊和几位我一向尊重的善比丘的时候,都很勉强。所以每次能见到世尊,对我来说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但愿世尊为我说法,说一个能使我长久安逸永远安乐的法吧”。佛陀说:“善哉!老居士,正如你所说,年老身体必然多病,怎能期盼有一个强壮的身体可以依靠呢?除非是一个愚痴的人,否则,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所以,老居士,你应当这样去想:我的身体虽然病了,但是我的心是不会生病的。”老居士听到佛陀的教授,非常欢喜,因为佛陀一句话告诉了他如何不痛苦。他觉得非常有道理:身体病了,心不会病;心无形无相,怎么会病呢?所以他礼谢了佛陀,就离开了。
老居士辞别了佛陀,非常高兴地来见尊者舍利弗。这时尊者舍利弗正在离佛陀不远处的树下打座,他看见老居士脸上放光,和刚来的时候不一样,就问:“你今天容光焕发,神情愉悦,莫非在世尊那里听到什么深妙的大法了吗?”老居士说:“怎么能不容光焕发呢!尊者舍利弗啊!刚刚世尊用甘露法浇灌滋润我的心身了。”尊者舍利弗问:“世尊用什么甘露法浇灌滋润了你呢?”老居士就把佛陀对他的教导转述了一遍。尊者舍利弗听后觉得老居士还有一些问题没问,就对老居士说:“那拘罗父,你为什么不继续问佛陀,什么样的情况是心随着身体的生病而生病,什么样的情况是心不随着身体的生病而生病呢?”老居士说:“大德!我是没有能力深入细问的,但愿尊者您为我详加解说吧!”
尊者舍利弗说:“老居士,请你好好地听,我为你说明。不曾听闻正法的愚痴凡夫,对自己色身的生起、消失、味着、过患、出离,不能如实知的缘故,对色身产生了贪爱、乐着,以致于认为这是生命主体的我,要不就以色身是我所拥有的,而去贪爱它,所以当色身发生变化、败坏时,心就会随着它受到牵动,而生起忧悲、愁苦、恐惧、顾念、不舍等障碍。同样,对自己的感受、想象、意志、了别(受想行识)一旦以为其中哪一个是生命的主体,就贪着哪一个是我,或者是我所拥有,或者在我之中,或者其中有我。只要以为生命中有一个不变的我为生命的主体,其结果必然是色身有苦时,心也跟着苦。”
——答案出来了,这就是绝对真理。当你把身体当作臭皮囊的时候,你能痛苦吗?佛为什么叫我们把身体看作臭皮囊?这是从小乘的角度说,不要贪恋它,要是贪恋它,就会身苦心也苦。
现在大家明白了吗?
如何做到身苦心不苦?——对我们的五蕴不要贪着有一个我,也不要贪着它是我所,这样你的心和身就分家了,一分家,它苦,你就不苦了,它死,你就不亡了。这就是我们修行人要干的事情——如何让心和身分离。
分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死亡,你不想分离,但不得不分离;另一种是主动分离,就是修瑜伽行。死亡瑜伽重点就是修分离。一旦分离,心就会单独有一种光明——死亡光明出现,这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开悟条件,带来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此时很容易觉悟真理。我们对于什么所遮、所破和空性总是不明白。一旦那种光明出来,你就明白了,哦,原来一向如此,这么容易!
那么,这种光明怎么出来?心和身分离!怎么分离?心不要贪着身,不要顾念它,不要执它为我或我所。那么,这光明是什么呢?这就是空性。小乘要证的人无我,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开始证,证得这个道理,就是阿罗汉,就可以解脱,这些道理不懂不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