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扭曲类防卫机制
(2016-02-06 00:08:01)
观念扭曲型防卫机制,即只在自己的潜意识里扭曲真实情况,以获得心理平衡。它包括以下几类。
(1)否认,不承认发生了某些痛苦的事。遭遇亲人去世的痛苦,许多人都产生过否认心理。这种否认现象明显脱离现实,因此久已为人熟悉。还有许多不那么明显的否认现象,比如处在单相思中的人,就会否认对方根本不喜欢自己的现实。
(2)价值歪曲,包括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两种。前者早就为中国人熟悉,也是“阿Q精神”概括的主要内容。不过,因为中国人爱吃葡萄而不熟悉柠檬,大多不知道甜柠檬心理。它说的是,一个人只能吃到柠檬的话,便认为它是甜的,以宽慰自己。“酸葡萄”是在贬低得不到的东西,“甜柠檬”是在夸大已得到的东西。
(3)压抑,即把不愉快的事情埋藏到潜意识中。这涉及精神分析特有的理论。人们努力去忘掉不愉快的人与事,这本来司空见惯。精神分析理论却认为,其实它们根本不会被遗忘,而是被埋藏进了潜意识这个大仓库,随时会出来作祟。(4)分裂样幻想。建立一种幻想,把自己封闭于其中。青少年儿童身上分裂样幻想很常见。他们经常幻想自己是大英雄、大侠客,或者大美女、大帅哥。在今天,电子游戏、卡通、科幻与奇幻类作品通常被他们用来建立分裂样幻想,沉溺其中,难以自拔。如今人们的成熟期越来越晚,在二十多岁的青年人身上,也往往常见分裂样幻想。
为什么会出现观念扭曲类防卫机制呢?不能光从心理规律上找原因。首先应该知道,许多社会现象的价值高低,许多社会行为的成败,本身就没有精确与客观的标准,给扭曲现实以极大的空间。败仗可以被称为胜仗,事故可以被称为荣誉,危机可以被称为机遇。在宏观的社会现实中,这类现象就比比皆是。心理咨询微观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最小规模上重复而已。现实生活中,或许只有体育运动中某些项目的成败最具有客观性,在田径、游泳、举重等赛事中,成绩是客观的。但如果是体操、跳水,或者足球比赛,那么裁判打了低分,或者判罚一次犯规,甲方舆论可能就会说正确,乙方舆论可能就会说是误判,甚至
“黑哨”。反过来,一场失败的比赛,记者也可以找出“亮点”来自我安慰。翻开体育报刊,你可以在几乎每份里面找到观念类防卫机制的案例。以规则严密著称的体育比赛都是如此,社会生活中大量没有严密规则、缺乏明确标准的领域,人们更不容易区分对错、成败、效率高低等等问题,这就给“阿Q精神”
足够的用武之地。和行为类防卫机制不同,观念扭曲类防卫机制常常是负面的。这类防卫机制作用越多,一个人越是脱离现实,而其后果最终会在行为中体现出来。尤其是在他的自我防御被别人识破,甚至点破的时候,它仍然会强制这个人做缩头乌龟,蜷缩在幻想形成的龟壳里。这会在与他人沟通方面形成障碍———惧怕听别人讲真话!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他的后人,都没有回答一个重要的问题。防卫机制是什么时候起作用的?是在事件发生的当时,还是以后?
笔者以为,绝大部分防卫机制是在事件发生以后的漫长时间里逐渐完成的。因为事件发生当时,大量细节清楚地摆在一个人眼前,几乎不容他歪曲和视而不见。随着事情逐渐成为过去,他才能够“加工”(歪曲)这些记忆。并且,通过防卫机制“加工”一个关于真实事件的回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需要反复地“精神反刍”。像祥林嫂那样为了消化儿子暴死这一悲剧,反复陈述一个事实,类似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如果你带过几岁的孩子,你就会在孩子身上发现大量原始的、直接的防卫机制,我们这里的方言俗称为“找辙”。孩子对现实的认识十分贫乏,所以经常直截了当地采用防卫机制。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或者其他长辈能够理解孩子的心理过程,能抱宽容态度。但是随着一个人年纪的增加,他的思想被迫要更接近现实,周围的人也不再允许他逃避现实,所以,防卫机制才慢慢转化成潜意识行为。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