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原心理咨询师解读人际关系

(2015-11-01 23:46:21)
标签:

情感

人际关系

行为

交往

人际交往

1.群体也称团体,是指通过某种方式的共同活动而结合起来,并且相互制约的人群。作为群体区别于一般人群的标志主要体现在群体的如下特征:①群体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目标。②群体有组织结构。③群体成员之间的依存性。
2.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和视角,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对群体做出各种不同分类。①根据群体规模的大小不同,可把群体划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②根据群体构成原则和方式不同,可把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③根据群体是否真实存在,可把群体划分为假设群体与实际群体。④根据群体发展的水平和群体成员间关系密切程度的不同,可把群体划分为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⑤根据群体的作用和影响可分为参照群体和非参照群体。
3.由于社会压力而发生的个人行为与态度向社会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作社会影响。①社会助长是指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②社会惰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③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④服从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者别人的意志而做出的行为。⑤模仿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一种与他人的行为类似的行为。⑥ 暗示是指采用含蓄的方式,通过语言、表情、行为等刺激手段,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某一观念,或按照某一方式进行活动。⑦合作是指个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些既利己又利他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⑧竞争是指个体为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行为。⑨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⑩群体思维是指凝聚力较强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要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就是群体思维。
4.所谓群体心理,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群体中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而产生的共有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个人在群体中,接受群体的影响,可以产生3方面的心理现象:
①群体的归属感指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 
②群体认同感指群体中的成员在认知和评价上保持一致的情感。
③当一个人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群体期待的行为时,群体就会给予他赞许与鼓励,以支持其行为,从而进一步强化他的行为。
5.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心理关系,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好恶、远近与亲疏,即心理距离。它反映了个体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
6.人际关系的特征:①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人际关系是人际交往的结果。②人际关系反映了人们寻求满足自己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③人际关系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3种成分。
7.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人际关系分为不同的类型。(1)按照人际交往范围划分:①个体与个体。②个体与群体。③群体与群体。(2)按照建立人际关系的媒介划分:①血缘关系。②地缘关系。③趣缘关系。④ 业缘关系等。(3)对青少年学生成长影响较大的几种人际关系:①亲子关系。②师生关系。③ 同学关系。④朋友关系。⑤恋爱关系。
8.人际交往的规律主要表现在人际认知和人际吸引两个方面。人际认知规律主要体现在交往者对交往对象的交往动机、意向的了解、分析、判断过程方面,是交往的前提,主要有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定势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印象等。人际吸引的规律主要有:①相似吸引律是指交往的双方能够意识到存在着诸多的相似点,这些相似点能够缩小相互之间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因此彼此之间容易相互吸引,并继而成为知己。②互惠吸引律即交往的双方能够给对方带来收益、酬偿,增加相互间的吸引。③ 对等吸引律是指人们都喜欢那些同样喜欢自己的人。④诱发吸引律是由自然的或人为的环境的某一因素而引发的吸引力。⑤互补吸引律即交往双方在需要、能力、气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正好构成一种互补性关系,并能互相满足,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9.交往规律在自我教育中的运用:①重视第一印象。②自觉主动交往。③善于准确移情。④避免无谓争论。⑤学会恰当批评。⑥勇于承认错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