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是动物本能,也是行为动机的基础。当动物有了某种需要,就会产生做出相应行为的动机来满足需要。其实,植物亦如此,当需要阳光,就会生出叶片来,当需要水和营养,根就会扎的很深。
   
普通心理学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还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精神的需要。其实中国古人早就对此有论,“温饱思淫欲”。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旧的需要被满足,新的需要就会出现。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高层次的需要就会出现。如此,欲望不断。这使人类能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但也给人带来不停的焦虑和抑郁。胎儿在母体中十个月的生长过程,使胎儿获得一种牢固的记忆----自由获得的营养和温暖(安全)是舒适的。婴儿生下来,会对新的环境产生不适而哭泣和不安,当得到成人的爱抚时就会放松下来,这是因为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当饥饿感出现,而食物没有及时得到满足时,又会表现出哭泣和不安。当食物需要被满足后,休息的需要又会出现,因为这种需要她/他自身就可以满足,所以并没有出现不安。同时,睡眠也是对于安全的需要,在睡眠中婴儿会忽略掉对于环境的不适,再次感受母体中的舒适感。在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中,不适感也留存于记忆中并得到强化,随着人的成长分化成各种情绪-----焦虑、忧郁、恐惧等等。
    
对食物的需要以焦虑的方式得到满足,而对休息的需要则直接得到满足。这便形成了一种初级的心理机制,当出现要依靠外界协助才能得到满足的需要时,会首先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当你在家里想要坐下的时候,你就会坐下。当你出现坐下的愿望,又认为需要得到别人的同意时,焦虑就会产生。坐下本是可以通过自我满足来完成的动作,原始动作是没有焦虑的。之所以出现了焦虑,是因为加入了对外界协助(同意或认同)的需要,是这个新的需要产生了焦虑。也就是说,外界的协助是不可控因素,超出了自我控制范围,会使个体产生焦虑。需要被满足后的愉悦感会一定程度的抵消焦虑感的影响,是自信形成的基础。在成长期,及时得到帮助并满足需要,会有助于自信的形成。自信会使个体在评估不可控因素时降低其程度,从而减轻焦虑,在行为上表现主动。需要不被满足带来的压抑记忆(挫败感),会加重下一次出现的焦虑感。为消除焦虑感带来的不适,个体会出现否定源需要(坐)的愿望,从而产生新需要(站)。在这个过程中,否定性认知会被强化并形成,而否定性认知是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形成的重要因素。
   
需要是心理形成机制中很重要的一个要素,行为与情绪都以需要为基础形成并分化。需要的满足会带来愉悦感,那就是快乐和幸福。需要不被满足,就会形成不良情绪。过去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可能产生自我否定,会抑郁。未来的需要不能满足,会焦虑。当下的需要产生了冲突和激荡,会强迫。需要的高度不同,也决定了需要被满足的时间长短。一般来讲,需要被满足的时间与愉悦感的强度和需要的高度成正比。于是,人往往陷入这样一种境地,越是追求更高的需要和更强的愉悦感,越是耗费更多的时间,越是需要经历更多的心理付出。
   
自娱自乐的人,容易自我满足的人,就会很少焦虑。因为他/她的需要,通过自我行为就可以得到满足。对自己和他人要求较高,以他人需要取代自我需要,或是把自我需要当做他人需要,都会带来焦虑。焦虑的出现是需要产生的标志,当你感到焦虑,一定是有了某种需要。
   
焦虑有积极地作用,它会帮助个体在遇到需要时,提高神经系统的警觉性,注意力和反应能力都得到提高,以便更好的获得满足。但同时焦虑也是一种不适感,不但让人感到不舒服,也会提高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适度的焦虑有益,过度的焦虑有害。出家人走起路来四平八稳,说起话来不紧不慢,很少焦虑。因为他们已经把需要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几乎都可以得到满足。吃的素食,也没有娱乐,但很少生病。
   
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痛苦。什么都需要,既辛苦又痛苦。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然后力求去满足,辛苦而不痛苦。什么都不需要,既不辛苦也不痛苦。做到最后一点很难,那是有修行的人,能成佛的的人。但起码可以做到第三点,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辛苦些,但不痛苦。
   
把自己的需要强加给别人,其实是让别人来完成你的需要。结果是给双方都带来焦虑,矛盾也常常因而开始。在孩子的各个成长期中,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不同需要,避免把家长个人的需要强加给孩子。这样就能在培养孩子各种品格的同时,减少焦虑感的强化发生。夫妻在婚姻生活中,接受对方与自己的不同,不去过多的强求对方改变,才能让爱更长久,更幸福。
   
任何一种行为和情绪的背后都存在着某种需要,了解到这种需要比表达不满更有意义。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了解了身边的人需要什么,也就减少了矛盾和冲突的机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