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咨询师解读空虚

(2015-04-04 22:36:18)
标签:

中学生

生活

自己

精神空虚

心理咨询

    空虚是一种消极情绪,主要表现在一个人没有追求,没有寄托,没有精神支柱,精神世界一片空白。空虚对个人、家庭及社会能造成很大的危害。空虚心理的表现
1.丧志综合症即缺乏做出决定或根据自己做出的决定去行动的能力,这种病态行为的根源在于精神空虚、情绪紧张、意志薄弱,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易受暗示及环境的摆布,并有酗酒、嗜烟、聚赌等不良行为。
2.否定一切这在青年中较为常见。心理学家汤姆利尔茨认为,儿童向青年期转化,便带来了青年人对过去、对外界关心的逐渐减弱,。而将注意力逐渐转向自己的内部世界。这时向内部世界的转移是由青年内在的性本能萌动所致,青年在这个时期一下子落入了暴力性的不安之中,因而有所谓青年的反抗、蛮横、怠慢、见异思迁、冷淡等心理表现。他们不但否定了外在世界,也否定了自己。汤氏将青春期称为“否定期”,这一时期的青年人,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被称为“孤独的、骚动的青春一族”,行为上自然是“虚无主义”。
3.富贵病多见于社会的“款爷”和“富豪”。由于他们的身份与地位较为显赫,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烦恼。例如对生活的厌倦,对孤独的感慨,对财富与生命安全的忧虑等。为了解除这些烦恼,有些人不是将财产投入再生产,而是在享乐中寻找刺激,在刺激中寻找欢乐,这也是一种空虚行为。
4.“混日子”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病态行为,所谓“混”就是随大流,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实际上就是无远大理想,把社会责任推诿给别人,自己则老等“天上掉下馅饼”坐享其成,“混混儿”心里自然也是空虚的。由于精神空虚,一损国家,二害集体,三害自己,必须通过社会努力与自我调适加以克服。人要有点精神常感到空虚的人,很可能是活得不踏实。有些人在生活中怀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或目标,自己总是在生活中追寻些什么,而没有落实到生活本身,如此,不免常虚幻不实。要挥别空虚感就要建立“务实不务虚” 的生活态度,能“活在当下”的人,心中是不会有这么一个盲区的。空虚的心理,可来自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自己能力过低的估计,终至整天忧虑,思想空虚;或是因自身能力和实际处境不同步,陷入“志大才疏”或“虎落平川”的窘境中,常常感到无奈、沮丧、空虚;或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存在错误的认识,以偏概全地评价某一社会现象或事物,当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过分地追求个人的得失,一旦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心怀不满导致失落困惑。面对空虚的困扰,人们应该想到人生不可能总是顺境。我们生活在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不顺心,会有各种各样令人头疼的棘手问题,也必然会有喜有忧、有得有失。要想一切都平平稳稳、一帆风顺,只是人们美好的向往而已。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人要有理想、有抱负、有志气才能迎接挑战,有为于世界。无论我们遇到什么问题都应该沉着、冷静,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应对一切。如果精神萎靡不振,到头来只能落得个失败的下场。充实起来一个中学生和心理医生聊天时谈到:“每天,我照常地学习、生活,可总觉得心里好像有点不对劲,似乎我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为什么生活,常常有一种很空虚的感觉。”他不无困惑地说:“看看其他同学,学,学得有劲;玩,玩得潇洒。可我却学也学不踏实,玩也玩不痛快,感觉什么都无聊,什么都没意思。这种情绪让我整天百无聊赖、心绪懒散、寂寞惆怅却又不知该怎样解脱。怎么别人就能过得那么充实,而我就那么空虚呢?” 这位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恰似一片阴云笼罩在一些中学生的心头,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空虚”。在很多中学生的印象里,它往往与“寂寞”、“孤独”等词是通用的,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是有所不同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寂寞”、“孤独”对于人并不总是消极的,有时甚至标志着一个人独具个性。而“空虚”却只能消磨人的斗志,侵蚀人的灵魂,使人的生命毫无价值。空虚是一种内心体验。每当我们听到一些人说着诸如“唉,真没劲”、“唉,这个世道我算看透了”之类的口头禅时,我们就说他是个心灵空虚的人。但实际上真正空虚的感觉往往只能意会,无法言传,只有空虚者自己才能真切地体验到,他人是难以深入体验的。所以,这使得感觉空虚的人不太容易实现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如果自己再不积极努力,只会越来越紧地被空虚所包围。生活中像这位中学生一样的人很多,经常会听到一些人长吁短叹,他们虽然工作、学习都很紧张,但依然感到生活空虚无聊,内心十分寂寞。怎么才能摆脱空虚呢?
1.调整需求目标空虚心态往往是在两种情况下出现的:一是胸无大志,二是目标不切实际,使自己因难以实现目标而失去动力。因此,摆脱空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活目标,从而调动自己的潜力,充实生活内容。
2.求得社会支持当一个人失意或徘徊时,特别需要有人给予力量和支持,予以同情和理解。只有获得社会支持,才不会感到空虚和寂寞。
3.博览群书读书是填补空虚的良方。读书能使人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使人从寂寞与空虚中解脱出来。读书越多,知识越丰富,生活也就越充实。
4.忘我地工作劳动是摆脱空虚极好的措施。当一个人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工作时,就会忘却空虚带来的痛苦与烦恼,并从工作中看到自身的社会价值,使人生充满希望。
5.目标转移当某一个目标受到阻碍难以实现的,不妨进行目标转移,比如从学习或工作以外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绘画、书法、打球等),使心情平静下来。当一个人有了新的乐趣之后,就会产生新的追求;有了新的追求就会逐渐完成生活内容的调整,并从空虚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去迎接丰富多彩的新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