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我意识的跨文化心理学研究
(2014-11-21 00:11:39)
标签:
股票儿童纳西族自我意识佤族 |
(1)4民族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藏族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佤族和纳西族儿童,汉族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最低。经方差检验后发现,汉族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与其他3族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其他3族儿童之间差异性并不显著,可以视为同一发展水平。同一民族、不同年级的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趋于稳定,因为经方差分析后,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这也说明4民族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都是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2)4民族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各有特色。4民族儿童自我评价的得分有高有低,纳西族儿童的得分最高,其次是藏族儿童,而方差分析表明:汉族与纳西族、佤族与藏族儿童的差异显著,而纳西族与藏族处于大致相似的水平。4民族儿童在自我控制方面,藏族儿童的得分最高,其次是佤族儿童,再次是纳西族儿童,汉族儿童的得分最低。不同年级的4民族儿童,自我意识三因素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在自我评价方面,纳西族、佤族、藏族儿童的自我评价水平随年级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汉族儿童正好相反;在自我体验的深刻程度方面,少数民族儿童随年级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而汉族儿童的变化不大;在自我控制方面,不同民族儿童的表现比较复杂,其共同点是:从初一到初二,4民族儿童都存在着下降趋势,而到了初三,藏族、纳西族儿童有较大的回升,汉族儿童仍呈下降趋势,佤族儿童的变化不大。2.4民族儿童独立意识的发展比较独立意识是少年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特征。从对不同民族儿童独立意识的测试结果来看,汉族儿童的得分最高,其次是纳西族儿童,再次是佤族儿童,藏族儿童的得分最低。经方差分析后,可以看出,汉族与纳西族儿童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藏族与佤族儿童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而藏族与纳西族儿童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佤族与汉族、纳西族都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3.4民族儿童性别意识的发展比较4民族儿童性别意识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性别意识的表现依强烈的程度可排列为:纳西族、佤族、汉族、藏族。通过方差分析得出,4民族间差异非常显著。不同年级的4民族儿童的性别意识表现各有特点:(1)从初一到初二,4种民族儿童的性别意识都有上升,只是幅度不同,纳西族、佤族、藏族儿童的幅度较大;(2)进入初三后,藏族、纳西族的儿童有下降的趋势;
(3)纳西族儿童的性别意识始终处于高峰值,表明在不同年级的各族儿童的性别意识中,纳西族儿童的性别意识高于其他民族的儿童。此外,通过对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少年儿童性别意识的调查,可以发现,男生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纳西族、佤族男生性别意识较强烈。而在初中阶段,汉族、藏族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纳西族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佤族男女生间无显著差异。
4民族儿童民族意识的发展比较调查结果表明,4民族儿童的民族意识差异非常显著,形成纳西族儿童得分最高、藏族居中、汉族和佤族最低的3个等级。纳西族、藏族、汉族儿童的民族意识随年级的升高而呈下降趋势,佤族儿童的变化不明显。5.对4民族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分析(1)在调查中发现,藏族、佤族、纳西族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普遍高于汉族儿童。少数民族有其各自的文化传统,但对儿童的教育有其共同之处,即采取“自然发展”式的教育,十分珍爱和鼓励儿童的自我成长,是在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中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养育儿童。在这种环境中,儿童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欲望。少数民族儿童的自我意识得分高于汉族儿童原因在于,居住在城市中的汉族儿童往往处于包办式的教育中,而这种教育方式束缚和阻碍了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差异,是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培养儿童成为社会成员的标准、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不同所造成的。
(2)独立意识是儿童逐渐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而形成的自我意识的心理品质。调查发现,汉族与纳西族儿童较早地表现出强烈的独立品质。独立意识形成的早与迟,强与弱是和教育密切相关的。汉族与纳西族儿童生长在教育发达、信息丰富的环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扩大,表现出较强的独立需要,因此能较早地萌发独立意识。
(3)性别意识是儿童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认同。在此调查中,民族儿童的性别意识表现为3个层次:纳西族儿童得分最高,佤族次之,藏族和汉族得分最低。一般认为,儿童的性别意识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地理环境有关。少数民族对儿童的教育,由于社会生产发展和民族繁荣的需要,历来是区别对待儿童的性别角色,从小予以较高的性别角色期望。纳西族期待不同性别角色有着特定的行为方式和态度,所以,纳西族儿童的性别意识高于其他的民族。与此相反,在汉族地区,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已出现另一种趋势,即并不是以强化性别角色的分化发展为理想目标,而开始冲击传统的男女有别的观念,这可能是汉族少年性别意识淡漠的原因。至于生活在高寒地区的藏族儿童,受自然环境的限制,身体生长发育较迟,性别意识发展迟缓可能与此有关。
(4)所谓民族意识,是指对本民族的了解、认识和体验,是不同民族儿童共同的心理素质之一,这是基于对自己民族的认识所产生的自豪感,是民族自尊、自爱、自信的体现。少年儿童所反映的民族意识,多为对外部行为的理解。该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儿童的民族意识较强烈,这与他们人口稀少、居住在偏远山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有关。少数民族有发展自己民族的强烈愿望,希望在艰苦的环境中获得繁荣和富强,保持本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这种认识激发了少数民族儿童的民族自豪感,尤以纳西族、藏族儿童最为突出。少年儿童的民族意识随年级升高而呈下降趋势,在多种民族儿童共处的环境里,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适应,取长补短,同时,伴随知识的丰富、视野的开阔,将外部的、表面的、带情绪色彩的认识向理性的认识转变,这是少年儿童的民族意识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的原因。
(5)该研究认为,制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颇多,有社会历史、民族文化、经济水平、地理环境、遗传因素等。尽管在进行研究时,试图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讨论,但在分析儿童自我心理表现时,要将一种相关因素同另一种相关因素截然分第九章 跨文化社会心理学开是很困难的,因为任何心理发展的表现都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前一篇:实践型人格女人的特征
后一篇:用一颗平常心去感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