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弗洛伊德的艺术理论

(2014-07-11 01:21:44)
标签:

股票

弗洛伊德

无意识

知觉

能量

       弗洛伊德认为,创作灵感依赖于艺术家通过回忆和认知去挖掘已失去的儿童期想象和灵感的能力。艺术家和诗人的得天独厚之处在于他们比大多数人少受文化中压抑因素的制约,因而具有这种能力。用弗洛伊德的话说,他们有“压抑的弹性”,意思是艺术家更容易进入童年经验的宝库。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和那本关于笑话的书②这两部主要著作中,试图解释为什么诗人或艺术家愿意提供,而读者或观众又愿意接受这些很久以前的经验的残余。
        《梦的解析》一书包含了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的两个主要贡献:无意识观念和快乐原则理论。这两者对艺术和艺术批评都具有强大的冲击力。人们常对弗洛伊德以前的许多无意识研究 ①勒维在1891年首先涉及了这个领域,但他的主要著作《早期希腊艺术中自然的表现》是在1900年与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同一年问世的。为了解释典型形状的数量之少,以及它们所具有的在古风期希腊艺术和原始儿童艺术中所发现的程式和图式化的性质,勒维坚持认为,艺术既是为了整个文化,也是为了个体而从抽象的普遍化的形式向自然的形式发展的,并且“从心理学到病理学的、眼膜图像的、客观地所感受到的具有其偶然性和不相关性自然的片段看所具有的方向”发展的。他对古风期艺术程式化的解释“是以越来越完全地以所认识到的角色为基础的,在其中记忆起着创造与接受艺术的作用。(参见费希纳《美学初步》第1卷,第86页)作为我们从同一对象的众多例证的接受中所接受的视觉印象的结果,一种记忆图画仍固定在我们的心灵之中,这种记忆图画不过是对象的柏拉图式的理念,即一种典型的,去除了任何个别与偶然的东西的结果而已。对此的图解式的表现将会是一种由线条与平面所组成的,尽可能简单的几何图式:这是一种程式化”。
       图式化能够生产出奇特的非现实的图像:“在精神图像中,能够存在着这样一些因素中的共存,这些因素在现实中是相互排斥的;例如,在侧面像中看见两只眼睛。”弗洛伊德不仅接受他的朋友对柏拉图回忆理论的使用,而且对这位朋友将艺术实现的早期与梦运作从现实的知觉向一个更为“原始的”心灵运作状况的退化联系起来。那种有趣的关于记忆可以在艺术中起创造性的作用的思想,也许与一些更为古老的学术观念联系在一起,在其中记忆力的发挥在学习素描中起着主要的作用,例如,在德国悲观主义哲学家爱德华·冯·哈特曼的广受欢迎的作品(《无意识的哲学》,1867)是独具特色的。哈特曼像以前的黑格尔和叔本华一样,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紧张关系,他试图通过理性与意志的统一来克服这一点。哈特曼相信所有的有意识的思想为无意识所决定,在这一点上弗洛伊德与他是共同的。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的一条注释中向这位哲学家表示感谢。
      ①在19世纪常见的对无意识的见解之上,弗洛伊德增加了一种新颖的思想,即区别性质上根本不同的两种无意识过程:最基本的或者绝对的过程和次一级的前意识性的过程。为了理解梦、神经性疾病和非理性行为,弗洛伊德推测精神活动的所有方面都与能量的传递有关,这种能量的蓄积和释放支配着人的动机。不能进入思维的绝对无意识通过基本作用力起作用,这时假想的能量单子无限制地自由移动,而在被称为前意识的无意识的第二部分中,能量为真正的满足所约束、导引和统辖。弗洛伊德所面临的最大的、使他绞尽脑汁的问题是:第一,这两套系统的相互关系的机制,第二,用新的术语来解释。普通的神经活动,例如感知和记忆。弗洛伊德试图通过能量在量上的交换使那个系统在本质上与“自我”(ego)相联结,而自我(一个关于自身的模糊概念)被认为是一个经常负载着能量的机体(即精神专注)。弗洛伊德假定了一个从知觉到记忆再到肌肉活动的环节,并且接受了古老的反射弧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兴奋从感知器官传导到肌肉,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得到释放。按照快乐原则(原先是不快乐原则),这种有目的活动能够满足得到快乐,避免痛苦的内驱力。虽然在这两种系统中,能量传导的性质极不相同,但是弗洛伊德认为它们在寻求愿望的满足这一目标上是一致的。
       从这一点出发,所有思想都能被归结为导向愿望满足的通道。不受精神分析法控制的基本作用力具有婴儿期愿望满足的性质,而次作用力则具有固定和约束自由的基本作用力,并因此成为思想充实能量的能力,这种能量又可在肌肉活动中找到出路,从而得到真正的满足。这两种系统以极其不同的方式利用记忆:第一种是像梦一样一步一步向后追索,最终达到婴儿期的满足;而第二种是移向有重大意义的、有助益的、因果性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有助于达到寻求愉快或者终止不愉快的目的。弗洛伊德区分了两种倾向:一是“前进”,即从知觉到肌肉反应再到记忆痕迹的形成,而另一种则是“回归”,即记忆痕迹后移至初始知觉,由此产生一个令人满意的虚幻的“知觉”。弗洛伊德所使用的回归概念具有另一层意思,即情感倒回到早期状态。因此,梦的经验既是虚幻知觉的回归,也是对旧有的、幼年的愿望的回归。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愿望属于无意识系统。从理论上说,它们并非消失了。在某些时刻,例如在梦中或在精神不健全时,它们会在成人的经验中显露出来。弗洛伊德在《格拉迪瓦》中阐述了把长期埋藏的愿望和目前知觉联系起来的重要性以及由此导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而在一年以后,即1908年,他在他的论文《创造性作家和白日梦》中更为详尽地论述了这个课题,指出了成人的思维同儿童期的自我中心意愿的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