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为人天生是一种社会动物,人的行为是受社会驱力所推动的。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他重视“社会兴趣”,他相信社会可助长人格的发展。
2.创造的自我此一概念对精神分析而言,是相当新颖的。
3.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动机、特性、兴趣与价值的个人独特之组合;一个人的一举一动正代表着他个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他的说法减低了弗洛伊德学说“性”在行为动力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满足其性需要的方式是决定于“他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而并非生活方式决定于性满足方式。他使许多人从佛洛伊德的泛性主义中解脱了出来。
4.认定意识是人格的中心。人是一个自我意识的个体,他能充分了解自我实现的意义,从而计划并指引个人行为;这与佛洛伊德完全相反。
5.修正了弗洛伊德提过的个人对性发展不完全而求其补偿的理论。因为不健全的器官,总会有从别的方面的特别活动来纠正这种缺陷的趋向。
6.阿德勒学派认为人是主动的、富于创造性的、有责任感的,会选择目标与理想并接受自己所选择的目标与理想。从小时候,每一个人都积极的从过去的经验中选择资料建立对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或主观的信条系统。生活型态一旦建立,就成为个人行为的最高指导原则。人的生存永远离不开社会、人际关系、工作与性。虽然这些行为环境会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型态,但生活型态也会决定一个人与生活环境的交往方式与内容。
一个人会因持有错误的生活型态而产生错误的看法、目标、学习及价值观念。这些观念很自然的导致挫折、泄气、失望,或失去生活的勇气。
虽然有人说阿德勒的理论失之偏激,遭到许多批评,但他重视社会因素和个人经验却影响深远。总之,阿德勒的学说有许多贡献和成就,他选择了“个体心理学”这个名称,承认个人是独立的生命有机体,把人看作是内在协调的、努力与同伴合作的人。
“笨头笨脑”的科学巨人一点击一
自信往往被认为是作为一名优秀者必须具备的品质,这种自我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只有在感到自己比别人优秀时才可能产生自信。然而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自卑的产生似乎更容易一些,正如阿德勒所说,事实上每个人都是自卑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这种自卑并不一定是坏事,相反它是每个人在追、
求更加优越的地位和完美的人生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心理反应。面对那么多成就卓越的人,也许你会自惭形秽地说:“我这么笨,怎么可能成才呢?”“我太平凡了,根本不是成为伟大人物的料!”下面就给你讲述一个被老师、校长都指为很笨的人的成才故事。这个人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当年被校长和老师认为是一个“干什么都不会有作为”的笨学生,但经过艰苦的努力,他竟然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成了现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
1879年3月14日上午11时30分,一个小生命降生在德国的一个叫乌尔姆的小城。父母为他起了一个寄予厚望的名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看着他那可爱的模样,父母对他的未来充满期冀。
然而,没过多久,父母就开始失望了:人家的孩子都开始学说话了,已经3岁的爱因斯坦才“咿呀”学语。后来,比他小两岁的妹妹,已经能和邻居交谈了,爱因斯坦说起话来却还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看着举止迟钝的爱因斯坦,父母开始忧虑,担心他的智能是否会不及常人。
直到爱因斯坦10岁时,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学。可是,在学校里,爱因斯坦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大家都称他为“笨家伙”。学校要求学生上下课都按军事口令进行,由于爱因斯坦的反应迟钝,他经常被教师呵斥、罚站。有的老师甚至指着他的鼻子骂:“这鬼东西真笨,什么课程也跟不上!”
一次工艺课上,老师从学生的作品中挑出一张做得很不像样的木凳对大家说:“我想,世界上也许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了!’’在哄堂大笑中,爱因斯坦红着脸站起来说:“我想,这种凳子是有的!”说着,他从课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凳子,说:“这是我前两次做的,交给您的是第三次做的,虽然还不行,却比这两个强得多!”一口气讲了这么多话,爱因斯坦自己也感到吃惊。老师更是目瞪口呆,坐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
一粘贴”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的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的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领域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爱因斯坦在讥讽和侮辱中,爱因斯坦慢慢地长大了,升人了慕尼黑的卢伊特波尔德中学。在中学里,他喜爱上了数学课,却对其余那些脱离实际和生活的课不感兴趣。
这个时候,自卑孤独的爱因斯坦开始在书籍中寻找寄托,寻找精神力量。他在书中结识了阿基米德、牛顿、笛卡尔、歌德、莫扎特……书籍和知识为他开拓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视野开阔了,爱因斯坦头脑里思考的问题也就多了。
一天,爱因斯坦对经常辅导他数学的舅舅说:“如果我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能不能看到空间里振动着的电磁波呢?”舅舅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他看了许久,目光中既有赞许,又有担忧。因为他知道,爱因斯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同一般,将会引起出人意料的震动。此后,爱因斯坦一直被这个问题苦苦折磨着。1895年秋天,爱因斯坦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报考瑞士苏黎士大学。可是他失败了,他的外文不及格。
落榜后的爱因斯坦没有气馁,而是参加了中学补习。一年以后,他获得了中学补习合格证书,并且考入了苏黎士综合工业大学。这时的他,已经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了。他把精力全部用在课外阅读和实验室里。教授们看见他读与学习无关的书、做与考分无关的试验,非常不满和生气,认为他“不务正业”。但爱因斯坦不为所动,依旧进行着自己的爱好。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时,正赶上经济危机爆发,由于他是犹太人,又没有关系,没有钱,只好失业在家。为了生活,他到处张贴广告,靠讲授物理获得每小时3法郎的生活费。这段失业的时间,给了爱因斯坦很大的帮助。在授课过程中,他对传统物理学进行了反思,促成了他对传统学术观点的猛烈冲击。
爱因斯坦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就是相对论。
1905年,经过5个星期高度紧张和兴奋的奋斗,爱因斯坦写出了9000字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由此产生。可以说,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次决定性的伟大宣言,是物理学向前迈进的又一里程碑。
尽管还有许多人对此表示反对,甚至还有人在报上发表批评文章,但是,爱因斯坦毕竟还是得到了社会和学术界的重视。在短短的时间里,有15所大学给他授予了博士证书,法国、德国、美国、波兰等许多国家的著名大学想聘请他做教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