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的择业认知心理分析
(2014-03-25 00:06:37)
分析毕业生的择业心理,首先要从毕业生的择业认知心理说起。所谓毕业生的择业认知心理指的是毕业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对社会等与择业相关事物的认识、了解以及选择职业过程中的推理与决策。毕业生的择业认知心理对选择职业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通过调查资料分析,目前毕业生的择业认知心理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积极方面主要表现为毕业生的择业意识普遍增强。大、中院校实行“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使得在校毕业生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积极的关注。具体表现在关注的程度强烈、内容广泛、形式明确、择业时间提前。在80年代后期,毕业班的学生在离毕业两三个月的时间才逐渐关心毕业去向问题。
90年代初是最后一个学期才开始关注毕业去向。而近几年不仅在最后一学年甚至在入学就开始关心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年级越高,关注的程度越强烈。他们不仅想了解就业政策、规定,而且很关注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形势、对专业的需求状况、各类职业的基本情况,以及如何准备参加“双向选择”等具体内容。
与此同时,毕业生在择业认知问题上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毕业生往往自视较高,客观上不能全面认识自己。有句话说得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代学生大多缺乏科学的认识方法和手段,对社会、对自己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多数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择业能力等缺乏准确的评价。由于没有经历挫折和磨难,这种错位的评价往往是一种虚高的、不切实际的评价。其直接后果有二:首先是毕业生就业目标设置不当,在择业问题上表现为脱离实际,好高骛远,对条件较差的单位或较边远的地区不屑一顾。事实上,绝大部分毕业生是达不到预期的就业目的的,
从而会导致失落。其次是毕业生自我估价过高。认为社会上没有适合自己的岗位,从而大失所望,产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
二是毕业生由于缺乏全面了解职业的渠道和信息,因而对职业的了解是片面的,带有较大的局限性。所谓职业,就是在社会分工基础上形成的能使人们获得较为稳定的经济收入并需要特定的行为规范和知识技能的连续性活动。
职业具有规范性,其规范包括正式职业规范和非正式职业规范。正式职业规范包括职业道德规范、各种规章制度、规定说明。非正式职业规范是对求职人员的一个隐性潜在要求,包括衣着装饰、礼仪习惯、劳动素质、就业意识等方面的要求。如果求职业者都能熟悉多种职业规范,显然可以把握许多就业机会。而毕业生在毕业离校前社会经历主要是在学校,因而了解职业的机会和可能性都非常小,直接的亲身感觉就更少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的认识仅靠他人和社会的舆论,靠老师和家人朋友的说教。因此,人云亦云,什么职业“热”就向往什么职业,这种现象在毕业生中具有代表性。
三是毕业生对社会的了解存在着较多的想像成分,对影响择业的因素认识不足。毕业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对社会的了解没有全面、实际的体验。因此,在择业的思维认识过程中,对社会的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政策等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有的人把社会想像得比较美好,对社会的复杂性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承受力。有的人认为择业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认为这不过是一件我愿来你愿要的事罢了。很多毕业生由于对影响就业的因素知之甚少,因而个人的择业期望值往往偏高,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反过来,有的人把社会不利于择业的因素看得太重,并且以点看面,进而认为社会太复杂,择业很困难,要找到理想职业就更难。还有的同学既对社会无全面了解,但也没有明显的偏颇认识。这类学生既看不到有利于就业的社会因素,也不了解不利因素,因而在择业认识方面随大流。
以上是对毕业生择业认知心理的简单分析。毕业生在择业认知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是他们在择业中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