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情的主体的转化原则

(2014-02-05 23:21:24)
标签:

性本能

爱情

理学

原则

之爱

     人们宁可将爱视为情感的整个性趋向的表达。然而这种观点并未清除人们的困难,人们尚无法看到这一趋向的相反内容具有任何意义。爱其实不仅允许一个而是三个对立面,除了爱恨的对立之外,还有爱被爱以及爱与恨交加共同作为不关心、毫无兴趣的对立面。本能内容向其对立面的转化只在一种情形下被观察到了爱向恨转化。既然它们的共同特征表现为同时指向同一对象,那它们的共性便成了矛盾情感的例证。爱与恨的这种情形无法归入人们关于本能的认识之中,人们对此应特殊对待。尽管人们不可能怀疑在这对立的情感和性生活中存在着最密切的关系,但人们自然不愿意把爱与人们已经讨论过的其他要素等量齐观,把它看做性本能的某种特殊要素。人们宁可将爱视为情感的整个性趋向的表达。然而这种观点并未清除人们的困难,人们也无法看到这一趋向的相反内容具有什么意义。爱其实不仅允许一个而是三个对立面,除了爱恨的对立之外,还有爱被爱以及爱与恨交加共同作为不关心、毫无兴趣的对立面。爱与被爱的对立,完全适于主动向被动的转化,可以追溯到它的隐匿情景,就像在窥视本能的情形下一样。
        这是一种自爱情形,可以视为自恋的特征。 根据是对象还是主体为外在对象所替代,导致了爱的主动目的或被爱的被动目的— —后者接近自恋。要更好地理解爱的多种对立性,只要承认人们的心理生活作为一个整体受制于三个极端就可以了。这三个对立物是: 主体自我对象外在世界:愉快——不愉快: 主动——被动。我已经说过,自我与非自我外在、主体与对象的对立,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就出现了。经验表明,借助于身体动作,个体可将外在刺激引入缄默,但对本能刺激却无能为力。这些对立物的存在对人们的智力活动来说是神圣的,它为人们创造了对基本情景的研究,这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的。愉快与不愉快构成了一种情感的尺度。主动与被动的对立不应与自我,主体与外在世界客体的对立相混淆。 
       自我对外在世界的关系是被动的,因为它接受外在世界的刺激并对这些刺激做出反应。在本能的促动下,自我对外在世界做出特殊的行为,至此人们可以发现一个基本要点,即相对于外在刺激由自我主体是被动的,但通过其本能活动它却是主动的。主动与被动的对立以后便和男性与女性的对立合并起来,在此之前,这种对立并无心理学的意义。男性与主动、女性与被动的结合,在人们看来的确是一种生物学事实,但它确实又不像人们所设想的那样完全彻底、独一无二。心理的这三种对立面以各种有意义的方式相互结合。在一种原始的、心理情景中有两种对立曾经是一致的。在心理生活的最初阶段,自我贯注于本能,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自身满足本能,人们将此称之为自恋和获得自体性欲满足的方式。 
        在这期间,自我主体与快乐的事物保持一致,与无关紧要的外部世界保持一致也可能是不愉快的,因为外部世界是刺激源。如果此时人们将爱定义为自我与其快乐源的关系,自我之爱及对外部世界的毫无兴趣,便成了人们所发现的爱的对立面的第一种方式。既然自我是自体性欲的,那它就不需要外部世界,但这自我保护本能的经验结果,它却需要外部世界的对象,否则,它就难免将内在的本能刺激理解为不愉快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