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童的社会认知:母婴依恋

(2013-12-01 00:18:08)
标签:

更大

双边

两种

研究者

认知

     陈英和(1996)论述了儿童社会认知的早期表现———母婴依恋的认知基础、表现形式、内在认知模式、对认知的影响以及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她引述了国外关于婴儿早期感知觉系统的研究成果指出,婴儿早期所具有的社会性刺激的感知和应答能力及其他方面的认知能力促进了婴儿与其他人类个体,尤其是母亲间的社会交往,建立起母子间的相互依恋的情感联系,这是其早期社会认知能力形成的基础。而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及认知能力的发展,母婴之间的这种依恋模式会发生变化。婴儿在6个月以后,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即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出极度的不快、不安和恐惧,而且拒绝他人的代替,在出生后的18~20个月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降低。她分析道,对社会性信息进行表征、比较和推断是使婴儿产生分离焦虑的重要认知因素。婴儿在6个月以后,可以形成关于过去经验的最初形式的表象,并逐渐能将此表象与当前事件加以比较或联系,以形成对将来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推测。当母亲离去后,婴儿能从记忆中提取出母亲在他身边的图式,并把这种图式与当前情景相比较,对“一会儿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推测,由于受认知能力的局限,婴儿的推测往往是错误的,因而产生分离焦虑。随着婴儿的继续长大,到20个月以后,分离焦虑的强度逐渐减弱,这种在依恋行为上的变化与婴儿获得的客体永久性概念密切相关。
       陈英和介绍了国外研究者关于婴儿依恋的内在认知模式的观点(艾斯沃思等,1978;布鲁瑟顿,1980,1985)。他们认为,婴儿依恋有一个内在的认知工作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婴儿首先要对来自外界的信息进行监控,并将此与自身已有的信息作比较,进而对新的刺激和情景做出评价,在此基础上决定与对方的亲密程度。该模式特别强调对社会性刺激的心理表征在个体依恋行为中的动力和机能作用。因为,认知工作模式可以给婴儿提供关于自我、依恋对象和环境的充分的表征,从而具有适应性的功能。健康依恋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就是以运转良好的内部认知工作模式为基础的,通过模式的工作,个体能够解释和预测依恋对象的行为,计划自己当前和将来的反应,以便在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中更具主动性和协调性。由于婴儿与依恋对象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相互诱发、相互作用的互助关系,所以,认知工作模式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双边性的社会关系。婴儿的依恋行为受其认知因素的影响,同样,依恋行为对婴儿的认知发展也产生影响。艾斯沃思(Ainsworth,1967,1979)将婴儿依恋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后两种统称非安全型)。他认为,不同的依恋类型影响儿童认知的发展。那些安全依恋型的婴儿在探索环境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性和独立性,这使他们能更多地积累社会性经验,更快地发展应付环境、解决问题的社会性策略和技能,更好地发展社会适应性行为。她将母亲的反应方式、婴儿依恋类型与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描述如下:母亲对婴儿信号的敏感———婴儿的安全型依恋———独自探索行为的增加———认知能力的提高最后,作者总结了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1)从表面到深入;
(2)从时空中心到非时空中心;
(3)逐渐认识到社会性事物具有稳定性;
(4)逐渐发展起数量化的思想;
(5)元认知的发展;
(6)逐渐表现出思维的抽象性;
(7)社会认知中的弱点。由这些特点决定了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上的某些特殊性,具体表现为:(1)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在社会认知发展上的速度和水平上更易表现出差异性而非同步性;(2)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受环境、教育、文化等外在因素影响更大;(3)个体社会认知的水平始终随其年龄的增长而增长;(4)儿童的社会认知水平与其行为有更密切的相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