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思想教育的关系
(2013-09-23 23:07:03)
心理与思想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以人脑为产生器官,以客观现实为浩浩源泉,以实践活动为生命桥梁,以认知为产生基础,都属于意识范畴,都是第二性的。但是,两者是有区别的。区别之一是两者存在范围不同,思想是人独有的,心理却不是人独有的,动物也有较简单的心理现象;区别之二是两者内涵不同,思想属于理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本质性部分,而心理既包括感性认识,也包括理性认识;区别之三是两者表现形式不同,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人生观、道德观、恋爱观、世界观等等,而心理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感知、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情绪、情感等等。可见,心理与思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思想对心理起决定作用。一个班集体思想很强的学生,必然产生与这一思想相应的情感、愿望、动机和兴趣等。可以说,思想不仅是人们行为的控制器,而且也是心理活动的调节器。
另一方面,心理对思想具有反作用。没有感知、知觉就不会有思想,心理和性格等直接影响人的思想内容和性质。可以说,心理不但能够制约人们的行为方式,而且还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活动。在了解思想与心理两者的关系之后,我们再来看心理学与思想教育的关系。我们知道,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思想教育是用正确的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从而实现主观与客观统一的活动过程。这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思想教育必须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因为思想教育的对象是人,思想教育的目的是要转变人的思想观念,提高人的思想觉悟,而人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要按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的,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心理活动支配的。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所以,思想教育只有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才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否则,思想教育就会陷入盲目的境地。另一方面,心理学的发展也离不开思想教育。因为在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揭示了心理活动规律,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活生生的材料。例如,我们在对一个参与打架斗殴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都会找这个学生谈话,甚至多次谈话,了解这个学生为什么会参与打架斗殴,了解其真实原因和动机,然后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帮助他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了解这个学生参与打架斗殴的原因和动机,实际上就是揭示这个学生参与打架斗殴时的心理活动规律。这种心理活动规律的揭示,能够为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活生生的材料。可见,心理学的发展也离不开思想教育。既然心理学与思想教育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那么,我们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同志,在工作中就要自觉地把心理学原理作为我们工作的一个理论基础,运用心理学原理去分析学生的心理反应,去探求学生心理活动规律,从而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然而,遗憾的是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忽视这个问题。有些同志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片面地讲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觉悟高尚,很少考虑把这些表现与心理素质挂起钩来,其结果是,有些平时看来在这些方面不错的人,一到关键时刻就立场不坚定了,甚至倒退到错误的方向上去了。这方面的教训是很多的,也是很深刻的,应当引以为鉴。根据上面的分析,笔者写这本书的又一出发点,就是想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大学生各方面的心理反应,尽可能地揭示出大学生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为广大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同志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提供参照和帮助。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