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及其相关情绪
(2013-07-06 23:42:48)
标签:
中国人在一起作者图式于两杂谈 |
(1)自我认知的结构及它的各个成分及其比较———自我差异;
(2)自我认知的作用,即与情绪的对应关系。在第一构架中,希金斯把自我界定为三个成分:(1)实际自我,即个体或他人认为该个体实际具有的特质,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自我概念;(2)理想自我,及个体或他人希望该个体具备的特性;
(3)应该自我,即个体或他人认为该个体在有关承担责任与义务方面应该具有的特质。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是人们生活的一种标准,因而也被用来作为对自身进行评价的标准,与个体的实际自我进行对照,而这种对照就产生了两种自我差异:实际—理想自我差异和实际 —应该自我差异。在第二构架中,希金斯认为两种自我差异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负性状态,分别对应于两种不同的情绪。他认为,在实际—理想自我差异中,个体由于其愿望、理想未能实现而处于肯定性结果缺失的动机状态,因而易于产生抑郁类型的情绪,导致沮丧、悲伤、失望等体验;在实际—应该自我差异中,个体认为自己未能履行职责,将受到惩罚、责备,这种否定性结果的出现,常常导致了焦虑类型的情绪。自我图式理论由贝克(Beck,1967,1987)提出,该理论认为,自我图式由一系列负性特质的集群构成,这个集群作为一种框架影响着个体对当前信息的理解,特别是影响对与自我有关的信息的加工。换言之,自我图式在内容上代表了在长时记忆中按等级组织的知识体系,在功能上与输入信息相互作用,从而组织对自我相关信息的加工,并激活相应的情绪(参见图3-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