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及其相关情绪

(2013-07-06 23:42:48)
标签:

中国人

在一起

作者

图式

于两

杂谈

  他们首先对照分析了两种自我认知理论———自我差异理论和自我图式理论。自我差异理论由希金斯(Higgins,1987;Higgins,1985,1986)提出,该理论大致可划分为两个构架(参见图3-2):

(1)自我认知的结构及它的各个成分及其比较———自我差异;

(2)自我认知的作用,即与情绪的对应关系。在第一构架中,希金斯把自我界定为三个成分:(1)实际自我,即个体或他人认为该个体实际具有的特质,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自我概念;(2)理想自我,及个体或他人希望该个体具备的特性;

(3)应该自我,即个体或他人认为该个体在有关承担责任与义务方面应该具有的特质。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是人们生活的一种标准,因而也被用来作为对自身进行评价的标准,与个体的实际自我进行对照,而这种对照就产生了两种自我差异:实际—理想自我差异和实际 —应该自我差异。在第二构架中,希金斯认为两种自我差异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负性状态,分别对应于两种不同的情绪。他认为,在实际—理想自我差异中,个体由于其愿望、理想未能实现而处于肯定性结果缺失的动机状态,因而易于产生抑郁类型的情绪,导致沮丧、悲伤、失望等体验;在实际—应该自我差异中,个体认为自己未能履行职责,将受到惩罚、责备,这种否定性结果的出现,常常导致了焦虑类型的情绪。自我图式理论由贝克(Beck,1967,1987)提出,该理论认为,自我图式由一系列负性特质的集群构成,这个集群作为一种框架影响着个体对当前信息的理解,特别是影响对与自我有关的信息的加工。换言之,自我图式在内容上代表了在长时记忆中按等级组织的知识体系,在功能上与输入信息相互作用,从而组织对自我相关信息的加工,并激活相应的情绪(参见图3-3)。

       作者认为这两种理论各有千秋,却又有不足。希金斯对自我认知结构成分的说明有独到的见解,但对这一结构的角色作用(如引起特定情绪)甚至对结构本身的存在性的说明,带有很大的假设性,其研究证据主要来自于相关研究。贝克实验性地探讨了自我认知对情绪的关系和激活原理,说明了它的心理意义,但这种认知图式本身把认知和情绪结合在一起,对结构缺乏说明,更没有分析其中不同成分的作用。作者把这两种理论模型整合起来,形成如图3-4的构造,作为研究的理论构想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