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子心理知识:幼儿情绪的发展

(2013-06-10 23:00:40)
标签:

心理

情绪

杂谈

    进入幼儿期后,幼儿的各种情绪体验逐渐丰富和深刻,情感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与三岁以上的幼儿及成人相比,三岁及其以下的幼儿情绪具有易冲动、不稳定和易外露的特点。
       (一)情绪的易冲动性情绪的易冲动性在幼儿初期表现特别明显,他们常常处于激动状态,而且来势强烈,不能自制。例如,小班幼儿想要一个玩具而得不到时,就会大哭大闹,短时间内不能平静下来。成人这时要求他“不要哭”或“不要闹”,往往无济于事,他甚至一句话也听不进去。当孩子哭闹而成人劝说无效时,可以拿毛巾给他擦擦脸,用亲切的口吻对他说话并抚摸他的头部、脸颊,使他的兴奋性逐渐减弱。又如,教师宣布要做游戏,幼儿会立刻欢呼起来,教师这时提出游戏的玩法与规则,幼儿往往听不进去。因此,在组织幼儿教育活动时,要把握幼儿情绪易冲动的特点,在恰当的时候提出活动的要求。情绪冲动性还常常表现在幼儿会用过激行为表现自己的情绪。例如,幼儿看到故事当中的“坏人”,常常会把它抠掉,即用动作把“坏人”去掉。
        随着大脑的发育以及言语的发展,幼儿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起初,幼儿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是被动的,是根据成人的要求和指示而控制自己的情绪。到了幼儿晚期,幼儿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发展。成人不断的教育和要求,以及幼儿所参加的集体活动和集体生活的要求,都有利于幼儿逐渐形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减少冲动性。正确理解幼儿情绪的冲动性,有助于成人做好教育工作。例如,一位教师发现一个幼儿把大半个苹果扔在桌子上跑了。她认为这个孩子可能是急着去玩,才把苹果扔下的。她理解孩子由于情绪冲动性而产生的这种行为,和这个孩子谈话时,她没有批评孩子,而是引导他找出既能玩又不浪费苹果的方法,这样的教育容易取得良好效果。
       情绪的不稳定性幼儿初期儿童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容易变化,表现为两种对立的情绪(如喜与怒、哀与乐)在短时间内互相转换。例如,幼儿因得不到喜爱的玩具而哭泣时,成人递给他一块糖,他会立刻笑起来。这种脸上挂着泪水又笑起来———破涕为笑的情况,在幼儿身上是常见的。一位妈妈记录了她的儿子情绪变化的两个镜头。妈妈和儿子一起去公园划小船,儿子把桨掉到水里了,急得一边跺脚一边大哭。妈妈把桨捞上来后,批评说:“你这个孩子,真没出息,就知道哭!”孩子受了委屈,还在抽泣。妈妈马上笑着说:“得了,别可怜巴巴的,我给你拍一张哭样的照片,看好不好看?”儿子立刻含着眼泪笑了起来。从哭到笑,两种情绪间隔的时间不到30秒。幼儿情绪的不稳定性与他们易受情境支配有关。婴幼儿的情绪常常受到外界情境的支配,一种情绪往往随着某种情境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消失。例如,新入园的幼儿,看着妈妈离去时,会伤心地哭,但妈妈的身影消失后,经老师引导,很快就会愉快地玩起来。如果妈妈从窗口再次出现,又会立刻引起幼儿的不愉快情绪。幼儿情绪的易变性与幼儿情绪易受感染与暗示也有关系。例如,新入园的一个幼儿哭着要妈妈,已经适应幼儿园生活的一些孩子会跟着哭;一个孩子笑,一些幼儿也会莫名其妙地跟着笑,如果老师问“你为什么笑”,幼儿往往说“不知道”,或者指指别人说“他也笑”。这种有趣的现象,幼儿初期是常见的。幼儿晚期儿童的情绪比较稳定,受情境支配和易受感染的情况逐渐减少。幼儿的情绪较少受一般人感染,但仍然容易受到亲近的人———家长和教师情绪的感染。有经验的教师知道,当自己的情绪不稳定时,幼儿的情绪也不稳定。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情绪感染,往往对幼儿的情绪、心境乃至性格产生重要影响。例如,父母不和或离异家庭的幼儿,常常情绪不佳。因此,家长和教师在幼儿面前必须注意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情绪的外露性婴儿期的孩子,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他们的情绪完全表露在外,丝毫不加控制和掩饰。例如,婴儿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他们不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合理。到了2岁左右,孩子从日常生活中,逐渐了解了一些初步的行为规范,知道了有些行为是要加以克制的。例如,一个孩子摔倒会引起本能的哭泣,但刚一哭,马上就自己对自己说:“我不哭!我不哭!”,这时的孩子脸上还挂着泪珠,甚至还在继续哭。这种矛盾的情况,说明第八章 幼儿的情绪和情感 ·95· 幼儿开始产生调节自己情绪表现的意识,但由于自我控制的能力差,还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幼儿初期。随着言语和幼儿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幼儿逐渐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调节自己的情绪及其外部表现,例如,幼儿学会在不同场合下以不同方式表达同一种情绪,当他想要喜爱的食物时,如果在父母面前,他会立刻伸手去拿或要求分食;但在外人面前,他只是注视着食物,用问长问短的方法表示自己对食物的喜爱。又如,一个孩子从家里带了梨,在幼儿园吃梨的时候,刚吃了几口,梨掉到地上了。当时,老师没在意,就扫走了,也没注意到孩子有什么反应。当晚上孩子见到妈妈时,马上委屈地哭起来,并告诉妈妈,老师把梨扫走了。孩子在父母和他人面前,行为表现有所不同,在父母面前较少克制,而在他人面前时,则有一定的控制力,即使自己有要求,也会比较委婉地表达。
       这表明幼儿已有一定的情绪调节能力。在正确的教育下,随着幼儿对是非观念的掌握,幼儿对情绪的调节能力发展很快。幼儿晚期,幼儿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做到不愉快时不哭,或者在伤心时不哭出声音来。例如,6岁左右的孩子,在打针时可以不哭;当自己的需要不能满足时,大班幼儿也能克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很快开始愉快地游戏。婴幼儿情绪外露的特点,有利于成人及时了解婴幼儿的情绪,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同时,幼儿晚期的情绪已经开始具有内隐性,成人应细心观察和了解其内心的情绪体验。在整个幼儿期,幼儿情绪的发展趋势是:情绪从容易冲动发展到能有意识地自我调节;情绪从不稳定到比较稳定;表情从容易外露发展到能有意识地控制;情绪的内容从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发展到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