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轻松用功术”打开了困境
(2013-04-30 00:52:57)
在说明如何用功的方法以前,先将笔者学生时代的情况叙述一下,也许能够帮助各位了解笔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以及想要说些什么的原因及动机。说老实话,初中时代的笔者,确是一名相当低能的学生。30多年前,笔者还是一名初中学生,那时的升学竞争和现在一点都没有差别,相当地激烈。恰巧笔者就读的那所旧制中学(五年制中学)又是一所日本有名的“填鸭式”秀才教育的典型学校。学校的升学主义色彩当然也很浓厚。如今讲起来也许各位都不会相信,当时的学生竟然连读报纸都被禁止。如果你想看一场电影,那是冒大不韪的,立刻会遭到停学的处分。学校的理由也很理直气壮,既然还有读报的时间,显然用功还不够彻底。学生为了用功读书准备升学,必须牺牲一切。这就是当时的学校强制笔者接受的学生生活!至于在教室里,答不出老师的问题,所得的处罚是第二天提早到校或是延长下课时间,强迫在教室里自习。学生的分类更是冷酷无比。
分成“优秀班”和“普通班”,也许还有情可原,但老师们却无情地管笔者等所属的“普通班”,叫做“低能班”,极尽侮蔑和打击之能事。而且,各班内的学生坐位,也是按照成绩编排的,全班学生的成绩可经由坐位一目了然。所以,当时笔者所感受到的凄惨的屈辱感和败北感,是可想而知的。
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方法在这种严酷无情的学校就读,而又是“低能学生”的笔者,当时心里梦想的事情会是什么呢?不外乎是如何想方设法逃学,如何捉弄老师,如何发泄被侮辱、打击的“低能学生”的积愤而已。一年级入学不久,笔者就遭到停学的处分,那一年的缺课日数竟达70天之多。学期结束接到成绩单时,连自己都大吃一惊,久久不敢带回家去请家长过目盖印。但是,尽管如此,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却都侥幸通过,眼看着
“高中联考”的日子就要接近了。这时生性懒惰的笔者才不由得慌张起来。当时笔者正热衷于写小说这“玩意儿”,对文艺作品有很浓厚的兴趣。所以,总是觉得一个文艺青年,不应该因学校的功课耽误自己的伟大前程。于是,学校的功课能够溜开的就尽量溜开,以最巧妙的方法维持最低限度的努力,来应付学校的功课。其他任何活动都尽量节省时间,把剩下来的时间全部派作阅读及创作文艺作品之用。至于“高中联考”,也从来不敢抱以如此的成绩考取前三志愿的奢望,只想能跟着人家的屁股侥幸录取一所学校就满足。所以,如何才能省点力气,“敬陪末坐”钻入高中,好向父母交代,才是当时笔者绞尽脑汁所苦想的事情。例如:搜集、研究当时自己所瞄准的旧制高中(二年大学预科)过去十年来的升学考试题,或向已升入高中的朋友,打听入学试题出题老师目前所担任的科目,以及其出题的倾向等等,就是笔者课余最开心的事情。还有对于数理、英文,更是自作主张,以为准备一点程度较高的内容,升学考试就必定能够驾轻就熟。于是就在升学考试毫无联系的微积分及高等英文语法方面下了不少工夫。
因此,虽然当年名落孙山,未能直升高中,但第二年却顺利地考入自己所理想的高中。当时笔者的心情,也许和目前的各位有一点相似吧。笔者当时也曾经高谈阔论,咒骂过当时强制学生死学的教育制度,以及助长升学主义的考试办法。然而,到了后来发觉这种漫骂只是意气用事,于事无补,也就逐渐地领悟:只好为了自己的爱好,设法将所谓的学校功课巧妙地加以“应付”过去的一条路了。并且暗暗地开始试行这种用功的原则。因为,既然升学考试,月考、期考都是不可避免的;那就只有退一步想:如何将它“轻轻松松”地“打发”过去而已。获得这种结论的笔者,可说是对用功的方法豁然开窍,进入了大彻大悟的境界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